要学习掌握针灸,不可不了解经络。宋朝以前有这样一句话:“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对于针灸,尤其重要。
经络是经脉的总称。经,即经脉,有路径的含义,犹如大地上的道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一般是上下直走,有一定数目和循行路线;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络大部分没有名称,循环路线也不一定。经络既不同于血管,也不同于神经、淋巴,但其中又有密切联系的循环关系,经络内源于脏腑,外联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网络全身,运输气血,使之周流体内与体表。
经络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中又分正经与奇经两大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与脏腑直接相通,每一经脉各有其所属脏腑,并以手足三阴、三阳和所属脏腑命名。属脏的称为阴经,属腑的称为阳经(图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奇经有八条,亦称奇经八脉,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协调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起到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体表有穴位的只有任、督二脉。常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一般合称十四经。
十二经以阴阳命名,是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而来的。古人在长期实践中观察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不同的阶段,这不同的阶段就是以阴阳的盛衰和消长来区别,由阴阳衍化为三阴三阳,阴的方面有太阴、少阴、厥阴,阳的方面有太阳、阳明和少阳。所谓太阴就是阴气极重,太阳就是阳气很重;少阴是阴气微盛,少阳是阳气初升;厥阴是两阴相交,阴气已消尽,阳明则是二阳相会,其火通明的意思。至于任督二脉,任有担任、妊娠的意义,因为这条经脉有担任全身阴经的作用;督有督察的意义,这条经脉循行于背部,督率诸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