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走向辉煌 : 插图本
0.00     定价 ¥ 36.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仙霞新村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101078992
  • 作      者:
    金一南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新近出版的著作《苦难辉煌》被评价为“一部以全新的战略视野全方位描述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著作”,引发较大社会反响。同年,当选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2011年,《苦难辉煌》获出版界z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把党和军队的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解读的著作;这是一幅用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画卷。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为您揭示:什么才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力量源泉?此刻,我们为什么特别需要回望历史?怎样避免走得太快太远忘掉当初出发的理由?


1,本书是国防大学教授、畅销书《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将军力作。


2,全书充满激情与思辨,挖掘了许多历史细节,生动可读。


3,为帮助读者理解,插入70余幅历史图片,补充了相关的名词解释,内容丰富。


上架建议
社科,历史,畅销


展开
精彩书摘

胜败交集的赤水河 

    大家都非常清楚,遵义会议奠定了毛泽东在工农红军中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实际上,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才真正奠定了毛泽东在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尤其是,这种奠定不是从胜利走到胜利,而是从失败走向胜利。
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中,蒋介石因陈济棠反蒋而实行总退却,中央红军追歼蒋鼎文第九师和蔡廷锴第六十师、六十一师。
蒋鼎文师为蒋军嫡系,红军未集中主力便歼其一个旅,俘2000人枪;毛泽东集中红军主力(彭德怀的三军团、林彪的红四军及方面军直属红三十五军)打非嫡系的蔡廷锴,未料到竟打成了一场持续数日的血战。
战场在距离兴国40里的高兴圩。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再到黑夜,红军反复发起冲击,双方数十次用刺刀拼刺。放牛娃出身的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驱策战马,挥舞战刀,身先士卒,率队奋身冲击;医牛病出身的蒋军一军团代总指挥蔡廷锴手持双枪,声嘶力竭,亲率指挥部人员压在第一线督战。
高兴圩血战,成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烈的一次战斗。特别是徒涉高兴圩以西河流时,红军遭受重大伤亡。红三军团四师师长邹平、红四军十一师师长曾始莪均不幸阵亡。
后来红军主动退出战斗。蔡军也因伤亡过大,未加追击。
国民党政府战史汇编在《关于第三次赣南围剿之经过情形》的作战总结中,称高兴圩战役“实为剿匪以来最胜利最激烈之血战”。
毛泽东1956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坦承的四次败仗,第一个就在高兴圩。
南雄之战发生在1932年7月,乘蒋军围攻鄂豫皖苏区,中央红军进攻粤军余汉谋部,也是损失较大,未达到作战目的。
毛泽东所举的四次败仗,高兴圩战斗发生在第三次反“围剿”末期,南雄战斗发生在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之前。
其他两个,则都发生在四渡赤水之间。一个是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斗,另一个是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
《长征组歌》中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两次败仗与用兵如神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弄透这个问题,才能知道一个领袖人物,其伟大是从哪里来的?长征的队伍之所以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溃散,最终夺取胜利,其生命力是从哪里来的?

    遵义会议不但产生了红军新的领袖,而且产生了红军新的方向:经川南渡江转入川西北,协同四方面军实行总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同时致电四方面军,指示其“向嘉陵江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北上。
但是,新的方向一开始就潜伏着非常大的危机。此计划的重大缺陷,是严重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
当时中央红军对川军比较了解,因为刘伯承长期在川军中工作过,聂荣臻对川军也很了解,他们都是四川人。川军与红军交过手,尤其是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川军出川作战后,懒懒散散,拖拖拉拉,作战效能很差。这样,中央红军就产生了错误的估计。
长征之前,当川军田颂尧部对红四方面军的三路围攻失败后,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就称川军“全部瓦解”,“战斗力全无”;甚至一支妇女赤卫队也“缴了一团白军的枪”;川军各部“兵无斗志,纵令开到前线难保不以送枪送弹而终”;对川军极其轻视。
长征到贵州后,红军打了黔军王家烈的部队。红军称黔军叫“双枪兵”,双枪即枪杆子和烟杆子,觉得黔军战斗力太差。于是,又认为川军与黔军差不多,内部四分五裂,普遍吸食鸦片,纪律涣散,只会打家劫舍,奸淫妇女。对川军装备优良、注重训练、各级均设军官教导团或教导队的情况,以及四川从1912年到1933年470余次混战,刘湘部几乎无役不与,作战经验相当丰富的情况,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者基本不了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