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1000册以上的用户, 本商品提供订制服务。如需加企业LOGO、腰封,或有其他需求,请发邮件至dushuhui@jd.com。请提供您的姓名、电话、公司名称、需购买的商品链接和数量、您要送达的城市,以及具体需求。
汪丁丁、张德芬、张怡筠、王福重、余世存、黑幼龙、汪冰、古典、廉思、蔡天新、肖锋、郭昕、丹尼尔?卡尼曼、丹尼尔?戈尔曼、斯蒂芬?列维特联袂推荐、解读《哈佛幸福课》。
荣获英国皇家学会最佳科普书籍奖。
连续23周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迄今为止关于幸福的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媲美《情商》、《影响力》。
作者是“幸福研究领域”的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幸福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吸引了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实证研究人员,当然也吸引了众多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学生、政府官员、企业家、教育人士。
展开
——肖锋,《新周刊》总主笔
为什么无法预见到的3次电击比20次可预见的电击更让人痛苦?为什么丢掉1美元比得到1美元带来的情绪波动更大?为什么我们那么在乎未来?糅合了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和行为经济学,这是我读过的剖析人类最为深刻、但内容和表达却最为有趣的一本书。掩卷后你会终于明白,世上根本就没有关于幸福的简单公式。
——杨燕青,《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人生于天地间,总有许许多多的愿望、欲望,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不快乐、不幸福。由于实现幸福的愿望过于强烈而迫切,导致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已经从客观存在的真实逆转为对概念的探讨和探究,幸福学也俨然成为了一门新兴的混世学,貌似比成功学更甚。吉尔伯特教授的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告知我们回归的路:人不论做什么,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获得幸福。这个目标无可替代,而任何替代都会导致迷失。
——苏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著名主持人
吉尔伯特是幸福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者,他还是一个喜欢说俏皮话的学者。他在书中写道:“当某种体验的次数越来越多,这种体验带来的幸福感也会逐次减少。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惯化,经济学家称之为边际递减效应,而我们则把它叫做婚姻。”
但在这种精灵古怪的聪慧背后,吉尔伯特对于“人类为何总是错误地预计什么会使自己幸福”这一问题有着严谨的论点。他认为,我们的大脑会“篡改事实”,使我们不想要那些会让我们幸福的事物,而一心追求那些(比方说更多的金钱、豪宅或更炫的车)不会带给我们幸福感的东西。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情绪状态。
——《纽约时报》
一本有魅力的书,它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有些追求幸福的举动是错误的。
——《时代》
吉尔伯特轻松地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关于幸福的传统观点,部分理由是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如他所言,我们很少思考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今时代,多数人都要作出三大人生决定:住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与谁结婚。不过,我们是第一代有这种选择的人。在大部分有记载的历史中,人们住在他们出生的地方,做他们父母做的事情,而且与宗教、阶级或地理位置所限定的对象结婚。农业、工业和技术方面的革命,引发了个人自由的浪潮,这是我们的老祖宗从未见过的,正如吉尔伯特所言,“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FT中文网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毕生致力于追求幸福的研究。他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都体现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人们几乎完全不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更多的钱?不见得。婚姻?当然。“保持快乐,对每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吉尔伯特说,“当然,我指的不是面带傻笑四处乱逛那种。我的意思是,实现一种生活上的满足感和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感。”
——《读者文摘》
这不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相反,它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想象力的局限性如何导致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吉尔伯特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糅合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向我们证明:就像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存在偏差一样,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同样有偏差。我们的控制欲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常常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那些不可控的事物。然而,不幸的是,个人的经验和文化的智慧都无法弥补人类想象力的缺陷。
本书后记中,作者还讨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一些常识性的观念,比如养育子女或财富可以带来幸福,他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的。
吉尔伯特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和读者耳熟能详的案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实用的幸福课,他的研究是充满远见的,也是划时代的。
——《出版人周刊》
吉尔伯特认为,预测未来是人类大脑区别于动物大脑的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格言建议我们的那样活在当下呢?因为人们习惯性地梦想未来会比当下更幸福,而不是更不幸。这是一本关于幸福的科学书,却不乏诙谐生动,充满智慧,开启了我们的心智。
——《书目报》
吉尔伯特教授的这本书没有副标题,你可以随心所欲加上自己喜欢的副标题。我想加的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真正有用的心理学书籍。
——《彭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