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这位中日文化的传播者前后历经11年,前后经历了5次失败,屡遭磨难,第六次才终于到达日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300年的时间段里,经常有日本人来,其中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它来的船,是三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日本的造船技术在唐朝时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进行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运出去,船的规模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上来说,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日本古称倭国。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日本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州、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共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名人,分三四艚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那么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另外两个是苏州和明州,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县,后来它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这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上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离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
很多的因素,促使人们愿意相信杨贵妃是可以不死的。这些理由也是可以从逻辑上、从推理来说是成立的,尽管没有依据。这样的话,如果人们相信她是没有死,她应该是逃走了,那么逃到哪里去了呢,在唐朝的国土上,她不可能生存,因为后来肃宗控制局面以后,他不能允许杨贵妃还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去处,而从当时的交通条件,中日交往来说那个又是很现实的。
至今为止,关于杨贵妃生死之事,中国学者提出过疑问,但是没有描述她生存的潜逃的路线。日本作品描写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想象的事实,他们都认为杨贵妃是通过东海交通到达日本的,那么这种东海交通的线路。它和基于当时唐朝逐渐发达起来的遣唐使是有关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来实行的,那是一段艰难的时间,一个很长的通道,那么隋朝后期通过东海,到了唐朝以后,日本就连续向中国政府派出遣唐使。
这样东海之间就开始了政府之间的交通,所以关于杨贵妃逃往日本的线路现在只有是通过东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够到达日本本土,这个线路实际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估计杨贵妃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遣唐使间隔的时间非常的长,在整个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次数现在说法不一,总而言之不会超过十几次,每一次的时间间隔都非常长,所以杨贵妃即使是从关中有可能存活被营救到东海,她能接上日本的遣唐使,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极为复杂的转移手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之下,以及在当时的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据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的报告来看,没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国的正式报告中提到有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不是通过遣唐使到达日本的,那么她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因为中日之间当时没有海上的自由往来。海上的贸易开始于宋代,唐朝时海上交通还不是一种一般的常见交通,所以杨贵妃即使生存而能够脱逃,她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