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重要、及时的书,它反对了一个广泛流传的观点,那种论调认为对于某些建筑类型,建筑师和客户之间没有必要形成特别联系。在住房设计方面,这种态度非常流行,非常危险。以往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客户集体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本身——完全消失于各种对话,只能享受给什么得什么的权利时,它就会导致很明显的失败。”
——2004年度再生建筑师奖获得者(RegenerationArchitectsoftheYear)DavidLevittOBE,LevittBernstein
比起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来,建筑项目的结果更能吸引公众眼球,这也就是为什么建筑师单枪匹马搞建筑设计的错觉一直存在。事实上,建筑师需要和许多人一起进行合作,他们和这些人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尤其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对设计结果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对话设计》一书通过对每一个建筑设计项目都会涉及的四种相互重叠联系的活动进行描述,探讨客户与建筑师之间的关系,这四种活动是:搭线、交谈、探索和转化。
设计合作案例的取材范围涵盖了从较小规模的零售店、居民住宅和教育机构的建筑设计项目——分别位于美国、瑞典、英国和环太平洋地区,到大的社会公共建筑物,包括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耶路撒冷最高法院和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写作资料来源于对客户和建筑师的访谈,以及在心理疗法、团体动力学和设计研究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贯穿于本书的始末,建筑师-客户交流过程的各个方面相互勾连,紧密联系,从而对建筑师与客户如何实现有创意的合作这一话题做出了回答。
客户和建筑师之间的对话
“对话”一词经常用作“谈话”的同义词,但是对话的含义其实比一般谈话的意义要大。对话是一种合作性活动;参与者进行平等交谈,任何一方都不会咄咄逼人;当然他们可能有不同意见,但是他们的目标绝对不在于“赢得胜利”或者劝导对方。相反,通过交谈,他们共同探索与发现,经受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的紧张气氛和冲突,期待着意外惊喜浮出水面。这样的过程取决于对话双方允许“未知”的态度和对不确定性的宽容。同样重要的是,对话还依赖于一种被犹太人哲学家和神学家马丁?布伯称之为“我——你(I-thou)”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承认和尊重另一人的人性,包括那个人的见识和想法。1布伯发明了一种对话哲学,认为与只知道自身目的和目标的那个“我”不同,对话要求的是一个“关系中的我”,后来他将这一概念正式命名为“有爱的我”。
建筑师路易斯?康发现,他和他的客户——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者——乔纳斯?索尔克具有许多共同的信念,其中包括相信被索尔克称作“可测量”和“不可测量”之间的差别。2建筑师和客户的出身背景非常相似,并共同享有创造社区、连接人类才智和精神的美好愿景。他们的合作成果——位于加州拉由拉市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是一座令人赞叹不已的建筑。它的许多亮点可以直接追溯到客户和建筑师之间的对话,这场对话开始于1959年他们的初次会面。
客户和建筑师双方相互尊重,聆听对方的意见。虽然索尔克对康的设计方法表示理解,但是从一开始,他也能够就建筑师的一些重要想法提出反驳并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他自身对于科学研究员的需求的了解,索尔克婉言拒绝了康提出的第一个设计提议,在这个提议中,康打算把实验室设立在塔楼里面,这些塔楼类似于康先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的理查兹楼。索尔克要求开敞式平面布置的研究实验室。3在路易斯?康那边,他注意到了科学家们自身无法意识到的需求:他提议为每一位主任科学家设计一间小小书房,用于回避实验室吵闹的安静寓所,并且向科学家们解释这些书房的价值。
施工合同签订之后,这时索尔克意识到他对康的第二个关于“四座实验室楼包围着两个庭院”的设计方案难以接受;他要求只有两栋实验室大楼面对面地分布于单个开阔空间的两边。设计的结果是一次华丽大胆的创造:在两栋三层的实验室大楼之间,单个的硬面广场毫无阻碍地向着太平洋的方向延展。大楼中央的小广场是硬面的,没有任何植被,这是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提供的建议。柚木书房小隔间集中建立在实验大楼两端的塔楼,在这一点上,康还利用它们再现了“从一开始就吸引了索尔克和他的修道院式装修”的一些特色。4由于实验室大楼是深陷于地面的,实验楼最底层的高度其实跟地下室无异。为了使阳光能照进来,康在广场的两边设计了两个狭长的凹陷的庭院。5今天,负责大型建筑项目的建筑师很少像康和索尔克那样只专门与一个客户个人进行协作。更常见的是建筑师和一个或者几个客户群体展开合作,比如MRY(MooreRubleYudell)建筑师事务所的查尔斯?摩尔在为位于加州太平洋帕利塞德(PacificPalisades)的圣马太教区教堂搞设计时,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圣马太原来的A形附属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之后,教民们决定进行重建。部分出于对最近举行的新牧师选举的不满,教民们做出决定,新教堂的每一个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都必须先获得全体350名教区成员的三分之二票数才能通过和采用。查尔斯?摩尔是绝无仅有的几名愿意接受该要求的建筑师之一,他在1979年提交给评选委员会的倡议书中写道:“……建筑师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聆听,最成功的建筑设计永远来源于建筑师跟客户所建立的亲密的不间断的联系。”6在他的倡议书里,摩尔制定了一系列讨论会计划,以便向所有教区居民提供直接参与设计过程的机会。
MRY建筑师事务所被选中之后,建筑师们在每周日下午举办了设计讨论会,总共三次,每次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讨论会的结构内容都经过精心安排,并且通常还包含共进晚餐。每次讨论会都布置有详细的讨论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通过建筑师和各个参与人员的展示、交流。比如说,在第一次讨论会上,教区居民们漫步于37英亩的建筑工地,在特定地点走走停停,以便记录他们对于新建教堂的各种思考、想法和渴望。然后他们聚到一起,一边使用着建筑师提供的模型制作材料,一边商量出客户需求报告的内容和他们的种种设计喜好。在第二次讨论会期间,参与者提出与教堂有关的设计计划,亲自制作出图片、草图及简单的建筑模型。摩尔还向与会者展示了许多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的教堂的幻灯片,要求他们从中选择出他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只有到了第三次讨论会上,MRY的建筑师们才具体出示了三个待选用的设计方案,这些方案来源于前两次讨论会所获得的成果。在这三个设计方案当中,讨论会里的七个讨论小组中的六个一致选中了同一方案。7
设计圣马丁教区教堂的参与性过程,展现了客户和建筑师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若干特点。建筑师能用心聆听教区居民表达的各种设计可能和愿望,即使他们出现自相矛盾时,建筑师也会热切地从意见不同中吸取设计启示,而不就此提出自己的解决途径或者试图使相互对立的观点达成妥协。查尔斯?摩尔回忆道:“设计早期我们得到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当我们认真地催促什么东西时,我们往往会丧失它。最好的方法是让教区居民自由思考,然后从中不露痕迹地引导他们形成建筑学表达。”8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摩尔使用了“让”字。“让”即是允许事情发生;它不强加想法或者指挥行动向特定方向前进,以便到达一个内定的结果。允许事情正常发展是对话的一个关键特征,它不仅需要耐性和时间,而且还需要建筑师要有开放聆听的态度。这种态度或立场一直被称为“悬空”个人想法,以及——同样重要地——个人想法背后的确定态度。9
在圣马丁教区教堂参与性设计过程开始后不久,建筑师发现教区居民的设计喜好具有强烈的不同和冲突:一些人想要一所“朴素的教区教堂”,而“另一些人想要的是一座高贵的大教堂模样的空间”。10还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是半圆紧密的座位空间和传统式圣坛相结合的共同愿望。许多教区居民希望充分使用玻璃以使室内与户外相互联系,但其他一些参与者担心新建筑的声学效果,则希望是厚重的硬质平面而非玻璃。另一组岁数较大的小组成员表达了对老教堂木材结构的怀旧情结,更偏向于一个木质的室内空间。11
对于这些明显相反的设计需求因素,建筑师做到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从而能够创造出容纳了它们全部的建筑设计提案。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七排座椅摆成一个半椭圆形,制造出亲密感,而经改良过的拉丁十字式屋顶可提供一个高耸,甚至宏伟的室内空间。四坡屋顶设计,以屋檐作为最低起点,向中间升高,于中部形成十字架:这样的话,从里面看,空间高阔,但是从外面看,教堂的样子依然小巧。教堂的建筑地址是居民区,因而扎眼的大教堂式建筑结构设计会显得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两堵坚固的石膏墙,用来达到充分的吸音效果,上面固定有间距约两英尺(61厘米)的木挂瓦条。这些和内部的木料屋顶及木家具一道,为教堂营造出木质室内设计的总体印象。与此同时,靠近圣坛的垂直窗口、玻璃做的教堂前廊和小教堂里面的一个凸窗营造了使用了许多玻璃的错觉。12
在圣马丁教区教堂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参加了各个讨论会的教堂牧师和新教堂的未来使用者充当了此次建筑设计项目的客户。紧接着,为了进一步制作和改进设计,建筑师和几个教民成员委员会进行合作。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几乎经过了所有教民的认可:足足有83%的人投了赞同票,远远超过原先要求的三分之二选票。
在圣马丁教区教堂设计当中,建筑师和客户做到从各自的人生见识和经验出发,尽全力地为设计方案的出炉贡献力量。就像在任何一个成功对话中都可看见的那样,每个人都彼此尊重另一个人的知识和见解,最终的结果来源于他们的共同努力;这是一次使所有人都极其满意的体验过程。查尔斯?摩尔为此写道:“全体成员成为建造教堂的一分子是一次面向成功的建筑设计机会。这样的建筑设计不但充满了建筑师的苦心孤诣,还凝结着使用者的巧妙心思。这样的建筑设计机会可帮助人们找到一种体现着自身归属感的东西。”13同等重要的是,为了找到通往惊奇与壮美的设计新途径,建筑师们做到了尊重和包容教区居民所传达的各种异议。
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从初次交谈到最后的设计改良,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圣马丁教区教堂的客户都直接和建筑师一道参与了建筑设计工作。但这还不能代表现实例子的全部。有时候,设计提案制成之前所需的信息收集和确定客户需求的任务,是由建筑设计公司的其他职员来完成的。或者,在建筑师受到委托之前,这些任务可能由客户另聘的外来顾问负责完成。在这些情况下,负责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离客户至少有一步之遥,从而减少甚至有时候是消除了客户和设计者对话的可能性。在本书当中,我们主要对这类直接对话的建立感兴趣,它们的对话双方是,在客户一方是那些最熟知设计需求和愿望的人,在建筑师一方是那些负责建筑设计的人。
......
第一章引言
客户和建筑师之间的对话
人际关系法
我们的“对话”
谢谢你们
第二章对话当中
客户和建筑师
制作需求报告与设计
设计需求报告与设计作品
用途与形式
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
第三章搭线
形成人际关系
创建“够好的”关系
维护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交谈
共同创造意义
团体交谈
处理沉默的情况
语言问题
第五章探索
探索的态度
探索的行动
决定探索对象
第六章转化
人性层面上的转化
透视问题的表面
将建筑类型当作问题
详细检查建筑形式与用途
转化设计
建筑师与客户访谈记录
参考书目
图片版权
“最好的建筑实际上是共同创造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和客户实现了对各自见识的无拘无束的沟通。这本涉及颇广的迷人书籍为这类对话的展开方法做出了杰出的示范。我本人对它表示热烈的欢迎,它不愧是一些长期以来困扰如何建造优秀建筑和空间的错误观念的及时解药。”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2007-2009)Sunand Prasad
“《对话设计》真实记录了建筑师和他们的客户之间曾展开的讨论,这类信息极少能付梓出版发行,然而它们的成败却直接影响到项目设计的成功与否,以及客户的满意度。我特别向学生和专门的从业者推荐这本书。”
——明尼苏达大学设计学院院长Thomas Fisher
“这本书解决了一个至关重要然而先前被忽视了的话题,即建筑师和客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它的解决方式非常聪明、通俗,并且(最重要的是)实用。”
——威斯敏斯特大学建筑学院院长Jeremy Till
“我对这本书在客户、设计团队和建造师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强调表示赞赏。那是促使事情向前发展的最佳方式,因为它可以避免工程项目中的各种争端和充满敌意的矛盾冲突。”
——《建设团队》(Constructing the Team,1994)作者Sir Michael Lat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