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编 何以立国?世纪转折的新动向(1901-1920)
第一章 何以立国-20世纪之初的关注(1901-1920)
第一节 大变局:商本替代农本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农战时代”——世纪之初的新思考
第三节 本论之争:20年间乡村理论探讨的核心
第四节 《农业立国意见书》:20年代乡村理论的集成之作
第二编 乡村重建热潮中的理论探讨(1921-1940)
第二章 “劣绅论”的形成与发展:国民革命与农村变动
第一节 绅士:乡村封建势力论
第二节 革命话语下的“绅士”阶级
第三节 打倒绅士阶级:历史的选择
第三章 乡村社会性质论: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
第一节 土地问题中心(生产关系)论:“中国农村派”的农村经济研究
一、乡村社会经济研究方法
二、经济结构与社会性质之争
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四、土地问题中心论:农村经济与中国革命
第二节 生产技术(生产力)论:“中国经济派的农村经济研究
一、农村经济研究方法
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与农村社会性质
第三节 农家经济论:学院派学者的乡村调查与研究
一、乡村社会调查:乡村社会经济研究的起始
二、农家经济:土地利用与田场经营
三、农民生活程度研究
第四节 土地、租佃、雇佣以及帝国主义因素——中国乡村经济研究中的论争
一、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帝国主义因素
二、小农经营模式
三、租佃与雇佣关系:经营方式的讨论
第四章 乡村社会发展道路论: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二
第一节 共同诉求:从农村改造到农村复兴
一、农村社会问题研究
二、农村复兴: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
第二节 乡村建设模式:从梁漱溟到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
第三编 “立国之争”再趋热——走向纵深的理论探索(1941-1949)
第四编 革命后的中国乡村——发展道路的艰难选择(1950-1978)
第五编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新世纪的新跨越(1979-2011)
内容摘要
《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著作梳理、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理论论争的历史进程与走向。此书不仅对于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以及“旧三农”问题和“新三农”问题的差异与关联等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今天现实的“三农”问题等,亦有直接参考价值。它具有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认知的深度。其思想脉线埋设的精巧,资料的取精用宏,文字表述的灵动、清新,都具有独到之处。
无论是对于从事乡村基层工作的干部,还是对于身在庙堂关注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决策者,以及对于那些从更深层面上关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方向的学人而言,都属于一部案头必备的书。通过它,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廊:在那里不免怅然与惊叹!不免洞彻与感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