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注心理健康:退休老同志的心理保健
第一节退休老同志的心理特点
退休老同志是老年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退休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功臣,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立下了赫赫战功,付出了汗水甚至是鲜血。现在他们退下来了,可能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车水马龙”,现在“门可罗雀”,随叫随到的车不能用了,鞍前马后的人不见了,忙忙碌碌的日子变平淡了。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每个人的心境自然会有所不同,有人怀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走向了“第二青春”,而有人却感慨“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很多老同志突然从忙碌的岗位退休后变得无所适从,心情郁闷、精神空虚、茫然无措,心理的不痛快还可能会加剧各种慢性疾病的进展。因此,退休老同志的心理保健不可忽视。我们分析其心理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一、失落感
老干部退休前大多属于各个行业的领导,阅历深、工作经验丰富,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都有强烈的优越感,在单位更是位高权重。可退休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日子变得平平淡淡,早上八点出门、有车接送的日子也逐渐被买菜、遛弯取代了。以前是“被人求”,现在办点事是“要求人”,这种落差使很多人在短期内难以适应,他们仍然希望得到以前的那份尊敬和重视,稍不如意就会生气,变得十分敏感,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感叹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严重者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转换角色,心情越来越烦躁、焦虑,最终患上抑郁症。
二、孤独感
老干部退休前常常以工作为重心,所有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范围都与工作相关,早出晚归、生活节奏紧张;而退休后,以前的工作不需要自己了,交往圈子也缩小了,于是很难适应如今平静、平淡的生活。以前不能顾及儿女,难得和家人团聚,常怀愧疚之心;现在时间多了,可儿女们却忙碌了,个个早出晚归,连一起吃顿饭都是种奢侈。白天家里空荡荡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加之儿女们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很多老干部不能走出家门。门前冷落车马稀,朋友又少,更添了一份孤独和落寞。
三、恐惧感
随着身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老年人精神、体力大不如从前,各种慢性病也增多了,“怕衰老,怕死亡”的心理很常见。有的老人听信“孔孟之寿”,觉得73、84岁是道难以跨越的坎,关注的信息也多是某某得了癌症,某某偏瘫在床,某某去世了。死亡似乎已经离自己不远了,于是毛病越来越多,以前没在意的问题现在出现了,以前忽视的毛病现在严重了;甚至部分人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感觉,出现失眠、做噩梦,一点小问题就要住院检查,有的出现“疑病”心理,不相信某一个医院或医生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反复求医,跑遍各大医院,结果身心俱疲,没病也累出病来了。有的老干部又走另一极端,得了病不敢面对,不愿检查和治疗,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机会。科学已证明:每一个人的正常寿命都在百岁以上。世界各地有很多百岁老人,我们没必要恐惧死亡,活一百岁没有问题。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我们应坦然面对,从容对待。
四、多疑心理
有的老同志退休后感觉个人社会地位下降,好像不被人尊敬和重视了,怀疑被人看不起、不把自己当回事。所以即使一点小事也耿耿于怀,与人争论不休,常将毫不相干的言行,疑为是针对自己。在家里、儿女不听自己的意见,在外面、看不惯青年人的行为处事,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感到委屈,还会想“如果我还在位,你们会这样对我吗”。哪怕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也会认为是种怜悯。有的老年人疑心自己得了重病,看着身边的战友因病离去,也会检查自己是否有与其相似的症状,一旦感觉不适就会寝食难安。敏感多疑、生闷气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五、自卑感
有部分退休老干部因为个人价值感的下降,经济收入的减少而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有种深深的无力、无助感,“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时代和生活,缺乏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觉得不能为儿女“遮风挡雨”,反倒成了他们的拖累,看病需要他们陪,生活需要他们照顾。于是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交际低人一等。听听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是怎么说的吧,他说:“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无论怎样说都只能说是老了。但是,除了眼有点不明,耳有点不聪,走路有点晃悠之外,没有什么老相,每天至少还能工作七八个小时。我没有什么老的感觉,有时候还会有点沾沾自喜。”
六、固执心理
有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还把工作时的“一言九鼎”带到生活中,听不进旁人的意见,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要周围的人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不然就发脾气,责怪旁人不了解自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