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宿食
宿食,一般称为伤食或食积,是由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胃肠所致,以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泄泻或便秘为主症。本病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为主”。“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宿食多由饮食不节,停滞不化所致。《金匮要略》说:“槃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以致食滞不化,停积胃肠,气机不利,故见痞满胀痛。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嗳腐呕恶。食积化热,燥结于肠,则腹痛便秘。故《诸病源候论》说:“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疟之状。”
宿食应与伤寒表证鉴别,两者皆可见紧脉,但伤寒表证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其脉浮紧;宿食可见头痛,发热,恶风寒,状类伤寒,但身不痛,并有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症,自与伤寒表证不同。槃气与宿食发病皆与饮食有关,但二者亦有差异,前者重在谷气为患,按之痛止,治宜消食之中偏重理气;后者重在宿食蓄积,按之痛不减,治宜消食之中偏重化积,二者不可混淆。
一、辨证论治
宿食辨证,当分其病之新久缓急,证之寒热虚实,以及病位在上在下。关于本病治疗,仲景提出吐下两法。宿食在上脘,泛恶欲吐,其高者因而越之,用瓜蒂散涌吐宿食;宿食在肠,化燥成实,其下者引而竭之,用大承气汤荡涤积滞。
(一)宿食在上脘
[症状]胸膈痞闷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舌苔厚腻。多有暴饮暴食病史。
[治法]涌吐宿食。
[方药]瓜蒂散。方中瓜蒂味苦,赤小豆味酸,能涌吐胸中实邪,佐香豉汁以开郁结,和胃气。本方常用于胃中宿食不化,或痰涎壅塞引起的胸膈胀满等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