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第十任国王周厉王上台后,荒淫无度,拼命享乐,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增加乐趣的基础就是钱财,为了得到钱财,他特意找了几个善于敛财的人充当敛财特使,任务就是专门为厉王向天下百姓搜刮钱财。
于是大臣召公直言不讳地警告他说:“你这样搞下去,咱们周朝的统治肯定要衰落。百姓怎么经得起你这样搜刮呢!”周厉王不理这样的言论,依旧我行我素。不过,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多。朝中大臣反对他,由于离他比较近,他能听到,听到后就拉出去杀掉。老百姓反对他,由于离得远,他听不到,但听不到并不表示周厉王就不知道。他相信,都城里的平民们已经在咒骂他了,只是他没有办法把骂他的人一一抓出来而已。为此,周厉王很动脑筋,他要把民间这些反对的声音尽快消除。
开会的时候,周厉王问:外边那些人是怎么议论我的?大臣回答他:对您非常不满。,周厉王虽然荒淫,但非常好面子,不能容许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怎么才能不让他们乱讲话?大臣回答:很简单,只要把乱讲您坏话的人捉来,扔进监狱,让他们生不如死就可以了。
周厉王认为这个主意很好:但是,我怎么才能知道谁在讲我坏话呢?大臣继续说道:我认识个巫师,是卫国人,此人能未卜先知,耳朵灵敏,几里之外的人讲话,他都可以探听到。
周厉王大喜,立即召见了这位卫巫。卫巫的表现很让他满意,于是,就被派出宫,专门在大街小巷竖着耳朵探听百姓的讲话。
在那段时间,一份份告密名单摆在了周厉王的案头,一批一批的人被捉进监狱。卫巫果然是人才,但凡讲厉王坏话的人,没有一个不被捉进监狱的。.但不久后,卫巫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名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少。周厉王认为此人一有成绩就骄傲,不好好工作了,于是严厉地斥责了他一番。
卫巫对周厉王说:实在是没有人说大王的坏话了,现在百姓都非常老实,熟人见了面都不讲一句话,只用眼神打招呼。
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对此现象周厉王很不满意,他对卫巫说:这些百姓狡猾得很,他们嘴巴上不说,未必代表他们心里不想。
卫巫立即打蛇随棍上,说自己会读唇术,即使对方不出声,他从对方唇上就可以看出对方想要说什么。周厉王立即让他用这种新方法去开始工作。
结果,又是一批一批的人被捉进监狱,用卫巫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在路上遇见后,用唇语诽谤国王。
这样一来,周厉王满意了,他找来召公,得意地说道:“你曾经跟我讲过,有人在背后骂我,现在我采用一种非常优秀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些百姓再也不敢放肆了。”召公很是焦急,他不但为国运着急,还为周厉王那变态的思维着急:“大王,您这样想可就错了,百姓之所以不敢说你坏话了,是因为有卫巫的告密。你这就等于是堵住了百姓的嘴。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想当初,大禹治水之前,也有人治过洪水,那就是堵。水到哪里,就堵到哪里。结果,水在短时间内不会制造祸乱,可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把堵塞之地冲开,力量比以前更大了。
在召公看来,堵百姓的嘴要比堵洪水还危险。周厉王不晓得这样的道理,打发召公去首都大街上作实地调查。召公跑到大街上一看:每个人都垂头疾走,互相之间连眼神交流都没有了。
三年后,国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当哑巴的日子,就在公元前841年的一天,无数百姓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冲进了王宫,顷刻之间,周厉王急得转起了圈。这时候,周公与召公主动站了出来,为国王排忧解难。他们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百姓冲进来的目的就是想跟国王理会理会;国王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走,那等于把自己推进坟墓。周厉王当然怕死,于是,在一队士兵的护送下,逃出了都城。然后,周召二公跟大家解释说,可以把国王废掉,立太子为皇帝,那么,大家做哑巴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周公与召公在当时很得民心,但百姓认为,太子跟他老子很可能是一个德行,大家不想第二次再做哑巴,仍要求把太子交出来。两个老头就把一个人假扮成太子,交给了百姓。人多力量大,百姓围住假太子,一人几脚下去,那个假太子就被踹成了肉泥。
折腾完后,百姓在两个老头的劝说下撤出了王宫。两个老头最后决定,绝对不能让真太子上台,所以,他们两人先来主管国家事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共和行政”。14年后,国人把当哑巴的日子忘记了,两个老头才把太子抬出来,拥立为王。
周厉王呢,一直逃到周朝的边境——彘(今山西霍县东北,一说是被放逐到此),并在那里死去。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不仅周厉王一个,太多的统治者都想把百姓变成俯首帖耳的哑巴。但他们的结局却告诉我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真正有效的统治术应该是和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堵,而是疏。
晚唐诗人章碣写了一首《焚书坑》诗,里面有两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揭示了另一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型。
秦始皇消灭六国的军事对抗后,消化起来其实是个难题,为了防止六国死灰复燃,他把六国的城池全部推倒,对兵器进行管制,谁家想私藏武器?没门,实名制来买也买不到。这是“武”的方面,“文”的方面,有车同轨、书同文等等,还有一项就是,实行郡县制。故事正是因为郡县制而起。
前213年,杰出知识分子淳于越,上书批评郡县制。他罗列了一大堆上古先王时候的制度,来证明郡县制这东西来历不明、出身不正、实践上不科学。依他的看法,应该继续搞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本来,郡县制适宜还是分封制优越,拿出来讨论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丞相李斯认为,淳于越别有用心地挑起争论,是恶意攻击国家制度,这可是个很坏的苗头,政府应该予以重拳打击,清洁思想市场。李斯提醒秦始皇:从古至今,我就没有听说过儒家那群家伙,做出过什么正确的事情来,他们的老祖宗孔子,也只会指责当政者的过错,拿出的一些意见全都不合时宜;这些人经常对我们的政策法令说三道四,不仅完全于事无补,还容易煽动民心,影响政策法令的权威。因此,李斯希望秦始皇来一招“釜底抽薪”,即把知识收归国有,除了法律、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以外,其他书全部收上来烧毁,民间一律不允许私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