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货目录中还有各种烧制物、尺盘、花盘等等,《倭好》对磁器的记录是:“磁器,择花样而用之,香炉以小竹节为尚,碗碟以菊花棱为尚,碗亦以葵花棱为尚,制若非觚,虽官窑不喜也。”即日本人喜爱的磁器花纹是菊花、葵花,香炉则是类似竹子的样子,而明朝官窑制作的御用器皿则并不太受欢迎。
载货目录③中还有书籍,《倭好》对它们的记录是:“古书,《五经》则重《书》、《礼》,而忽《易》、《诗》、《春秋》,《四书》则重《论语》、《学》、《庸》,而恶《孟子》。重佛经、道经。若古医书,每见必买,重医故也。”可见日本人对中国《四书》《五经》的态度并非一视同仁,其中《孟子》一书在日本并不受欢迎,估计是由于不少人认为它是一本宣扬革命的书籍;日本人还喜好佛教、道教方面的经书,特别是医学书籍,每见必买。这些都如实反映了日本人在江户时代以前购买书籍的情况,都是非常值得后人注意的。
载货目录中数量最多的是药材,对此《倭好》也有如下记录:“药材,诸味俱有,惟无川芎,常价一百斤价银六七十两,此其至难至贵者也。其次则甘草,每百斤二十金以为常。”当时的日本最需要的药材是川芎,这在①②中都能看到。川芎属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从传到日本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川芎根茎煎熬,可作为镇静剂用于医药治疗的多个方面,每百斤的进口价格达六十至七十两白银。
甘草在①②中也能看到,是仅次于川芎的高价货品。它产于中国北部地区,是属豆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用作镇痛、止咳剂,每百斤值银二十两,是川芎价格的三分之一。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人渴求的中药材主要是川芎和甘草,和江户以后的需求迥异,这估计是由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流传到了日本,人们对药材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致。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说《日本风土记》的《倭好》内容是了解中药材在日本影响趋势的一个重要线索。
此外,《倭好》还记录了载货目录中没有的商品,举例如下:“针,女工之用,若不通番舶,而止通贡道,每一针价银七分”,即缝制衣服的针也是从中国进口,一根针价高达白银七分。“铁链,悬茶壶之用。倭俗:客至,饮酒之后啜茶,啜口即以茶壶悬之,不许着物,极以茶为重故也”,即日本中世末期,国内迅速推广开来的茶道用具也是从中国进口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