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广义吴越文化通论
0.00     定价 ¥ 9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00499671
  • 作      者:
    董楚平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传统史学的先秦史研究视野,基本上局限于黄河流域,对长江流域的先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了解甚少。到了20世纪30年代,长江流域开始发现秦代以前的考古资料,其文化面貌与黄河流域明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作为填补中华文化的空白点而被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其中,以“吴越文化”提出最早。当时所说的“吴越文化”,泛指上古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长江下游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界也使用“吴越文化”一词,他们所说的“吴越文化”是指吴、越二国时期的文化,不包括史前文化。根据“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惯例,史前文化一般以最初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例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发现数十处,其中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故称那数十处遗址性质相同的文化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已发现数百处,其中以余杭良渚遗址发现最早,故称“良渚文化”。这些都是史前文化。至于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则以国家、民族的名称来命名,例如“商文化”、“周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吴越文化”既然以吴、越二国的国名来命名,作为考古学文化,自然应指吴、越二国时期的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传世文献里,中国的太阳神地位更是十分可怜。在《山海经》里,太阳神基本上是个自然形象,没有多少神性与神力。《山海经》那么多“帝”与“神”,几乎都比太阳更有神威。太阳不但没有“帝”的衔头,连“神”的称谓都阙如,只用一个光秃秃的“日”字。在古埃及,太阳神“拉”是创世主;太阳神庙是仅次于金字塔的伟大建筑。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国王奉太阳神为至上神,借他的神威颁布法典。而在《山海经》里,太阳不但不是创世主,而且是商族的始祖帝俊之妻所生,他们好比一群淘气的孩子,幸亏被后羿处死掉十分之九,否则人类就要遭殃。如此“污蔑”太阳的神话,世界上是少有的。
    在以后的中国文明史上,祖先崇拜始终占有压倒优势,自然神地位始终不高。这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良渚文化已具备这一特点。
    河姆渡文化的太阳神形象是双鸟与太阳同体,太阳显得很尊贵、崇高,像受双鸟左右侍奉、朝拜似的,以致使人产生“双鸟朝阳”的误读。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太阳不再有双鸟与它同体。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刻有太阳神形象的玉器、陶器已有数十件之多,全部是太阳与单鸟同体。
    1973年,嘉兴双桥遗址出土1件良渚文化的陶鬻残片,刻着1只展翅飞翔的鸿雁,其“胸背部位刻出重环的外缘,并填以红色彩绘。”(图2-28)②这是典型的单鸟与太阳同体刻纹。反山出土的“琮王”(图2-3)、“钺王”(图2-5)、M14:135三叉形冠饰(图2-29)、M23:67玉璜(图2-30)、M22:11冠状器(图2-31),以及上海福泉山M9:21玉琮(图2-7-1)、瑶山M2:1冠状器(图2-12)、反山M12:93玉琮、反山M20:124玉琮、吴县草鞋山M199:2冠状器等,在宗神或其简化标志旁边都刻有单鸟与太阳同体的侧身图案。这些鸟的样子都夸张变形,姿态各异,但有一点相同:其胸腹部都有一个圆形图案,与嘉兴出土的鸟日同体图相同。这些鸟日同体刻纹,胸腹部的圆圈(太阳)刻时用力最大,刻画最深,有的作浅浮雕处理,使它突出。草鞋山M199:2冠状器,正面居中是兽面纹,两角为鸟日同体纹,因磨损受沁,有些纹饰已不存,两角的鸟日同体纹唯胸腹部的圆圈尚清晰,余皆模糊,这说明在鸟日同体纹中,日是主体。嘉兴出土的陶鬻残片上的鸟,胸腹部刻双线重环,双线间还涂上红色。反山M14:135三叉形冠饰(图2-29),在正面左右叉的鸟日同体纹中,圆形图案特别突出,它已不在鸟躯之内。反面左右叉则干脆只刻正面左右叉的那两个圆形图案,把鸟的成分全部去掉,代以卷云纹等繁细纹饰。正面的所谓“鸟纹”已不见踪影,只留下日纹。
    ……
展开
目录
前言(董楚平撰)
上编 广义吴越文化史(董楚平撰)

第一章 改写历史的新发现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的开创性工作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确立
一 钱塘江以北的马家浜--崧泽文化
二 钱塘江以南的河姆渡文化
三 钱塘江南北的良渚文化
四 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
第三节 世纪之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一 跨湖桥文化
二 浦江上山遗址
三 嵊州小黄山遗址
第二章 长江下游第一次文明(玉器文明)
第一节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文明古国
一 玉器的超前与宗教的统
二 统一的权力中心--首都
三 森严的礼制
四 “方戉会矢”--一件良渚文化陶文的释读
第二节 早期文明的意识形态
一 良渚文字与创世神话、宇宙模式
二 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地位变化
三 神像与伏羲
四 琮者,宗也
五 祭坛与大墓的关系问题
六 祭坛的祭祀对象
第三节 良渚文化的扩散与夏越关系的探讨
一 良渚文化的扩散
二 驩兜与三苗
三 二里头夏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
四 夏王朝的苗蛮血缘
第三章 长江下游的第二次文明(青铜文明)
第一节 吴文化的诞生
一 湖熟文化一一吴文化的前身
二 周人南下与宜(吴)国建立
第二节 越文化的诞生
一 马桥文化--越文化的前身
二 越国王室来自山东夏裔
三 东夷文化南迁考
第三节 吴、越文化的融合统
一 干越文化的加盟
二 宁镇地区文化面貌的中期突变(越化)
三 吴、越文化的融合
第四节 吴越二霸的先后崛起
第五节 绍兴两座大墓的问题商榷
一 印山越王陵的墓主问题
二 从306号墓谈到徐史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 从吴越铜器铭文探讨吴越的历史文化
第一节 吴国具铭铜器集录
第二节 从吴国铜器铭文探讨吴国的历史文化
一 吴国具铭铜器的器类与装饰
二 吴国的国名问题
三 吴国的人名
四 吴国具铭铜器出土地点
五 吴国的世系
第三节 越国具铭铜器集录
第四节 从越国铜器铭文探讨越国的历史文化
一 越国具铭铜器的器类与装饰
二 越国的国名问题
三 越国世系
四 从越国具铭铜器出土地点谈越国的一些历史问题
……
下编 吴越文化面面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