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登顶珠峰的经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很多人都好奇 登顶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在快要登顶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告诉自 己一定要上去,要加快脚步;一方面就是上不去,每迈一步就得喘七八口 气,不想走,觉得时间像凝固了一样,你看着顶峰就在那儿,而且是很缓 的坡,上面的队友都在那儿,可是你就是上不去。上去之后呢,我环顾四周,发现能见度极低。你看珠峰的照片,都 是雾,你在雾里面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什么“一览众山小”啊、“只缘身 在最高层”啊,都是瞎扯。这时候你有两件事一定要做。第一是取证,不是照一张相,而是要拍360度的照片,证明你上去了。因为你照一 张很容易造假,360度环拍作不了假。第二是展旗,把国旗“哗”地展 开,拍个照,拍完赶紧走人。下来之后,记者问我:“你珠峰都上去了,有什么感想?”我说:“我 现在没有感想,但以后一定会有的。”你想,那时候在山顶,缺氧,下山 之后人还是糊里糊涂的,能有什么感想?没有。一年之后感想才出 来,真的。感想有两点。第一,我们七个队员,上去没上去的都有伤,只有我没有伤。这个 现象很有意思。为什么呢?显然是和我登山以外的经历,和我的年龄 是有关系的。登珠峰要面对什么呢?要面对荣誉。人都有虚荣心,这 一点我看得很通透。我都登上珠峰了,我希望不希望自己出现在中央 电视台一套、五套、十套、十二套呢?我希望不希望公司的员工看到董 事长在珠峰登顶了呢?当然希望了!但当这种荣誉和生命安危相冲 突的时候,就要另外考虑了。但人往往不会意识到,面对镜头人一定 会摆出“英勇姿态”。我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我跟中央电视台的人 讲:“不允许你们拍我,因为我知道我有虚荣心,你们一拍我,我就要撑 起来,这样会把自己撑垮的。”其实这和登山经验是没有关系的,反而 和人生经验有关,没有这个经历的小年轻常常控制不了。第二,人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我是喜欢照相 的,还专门出了一本登山的影集。可是在登山途中,我专门躺在帐篷 里休息,队员都纳闷为什么老王不出来拍照。为什么?要保持自己的 体力。我最大的目标是登顶,其他多余动作都不做。所以我保存了大 量的体力。下来之后第二天,我就跟总指挥请假,说我要去飞滑翔伞。我不是显摆自己,而是想说明我懂得“储备”。我准备60岁的时候再登一次珠峰。为什么?因为当时我52岁 登顶珠峰,是中国年纪最大的,可是这个成绩我很不以为然。我们中 国人不能只和中国人比。在我登顶之前,有一个叫三浦雄一郎的日本 人登上去了,他当时是71岁,他30多岁的儿子陪他一块儿登到顶峰。登顶之后他们打电话给三浦雄一郎99岁的父亲,告诉他:“你的儿子、孙子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了。”他父亲虽然99岁,但还是个滑雪教练,打电话的时候正在上班呢!你看,人家71岁都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我 这个52岁又算什么呢?我们的参照物要放宽一些,中国强不强大,不 能总是自己和自己比,要和美国、德国、日本比。顺便一提,过了几年,这位三浦雄一郎突然宣布说他要打破自己 的纪录。因为,不久之前又有两个日本人登顶珠峰,其中一个也是71 岁,但是那个人的出生月份比他大,也就是说破了他的纪录。他说他 要比,于是就和中国登山协会联系了,准备2008年庆祝北京奥运会,联合中国登山协会一块儿登顶。而医生诊断他的心脏已经不适合登 珠峰了。怎么办呢?他动手术搭桥,动了两次手术,一意孤行要登珠 峰。结果2008年的时候,西藏发生突发事件,中国登山协会取消了这 次联合登顶的活动。三浦雄一郎还不死心,从尼泊尔上去,终于登顶 成功。但是,让他郁闷的是,就在他登顶前一个星期,有一个尼泊尔老 头儿成功登顶,那个尼泊尔老头儿78岁。P6-9
展开
——王石
这3年,我们用“贴身观察”的方式,用镜头见证了王石从企业到生活几乎所有重要的事件。3年中,我们积累了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经过吴晓波团队共同整理、汇集成书。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创造着一段史无前例的中国历史,这里有激动人心的变革与成绩,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
——洪海(时代纪录创始人)
未来中国,需要更多这样有机互补,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心灵对话,以实现创新、传承、延续和再创新。这是为什么老汪要交友老王,要读老王的书。
——汪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