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爱与静心 = 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
0.00     定价 ¥ 29.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仙霞新村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14205831
  • 作      者:
    (德)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
  • 出 版 社 :
    印刷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寻找最本真的正能量
  静心即是禅,是所有治疗的核心
  抛却成见,深度安宁,与自我生命如实调和的万全法则
  海灵格嫡传弟子
  世界顶尖家族系统排列导师
  治疗与静心结合操作第一人
  心理治疗大师史瓦吉多核心之作
  《爱与静心》可以让你:
  ·头脑平静,内心安宁,超越方法与技巧,实现灵性治疗
  ·透彻了解生命中的大学问,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1.作者为海灵格嫡传弟子,是世界范围内家族系统排列领域顶尖导师;
  2.《爱与静心》最大特色,是将咨询与静心结合,弥补了但方面治疗的不足,作者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引导读者找到最没有阻碍、最本真的正能量;
  3.《爱与静心》的效果经过多个心灵工作室的验证,作者的课程被定为必修课,在全世界“静心治疗”领域,作者的方法是最健康、最充分、最稳妥的,也是最有效的疗法。
展开
作者简介
  史瓦吉多,1957年生于德国,毕业于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治疗师及助人工作近30年。1995年,开始将家族系统排列的治疗方式纳入工作中,追随创始者海灵格修习,于2000年开始带领家族系统排列训练课程。他热爱将治疗与静心结合,训练了世界各地数百位治疗师从事助人的工作艺术。目前,史瓦吉多每年在世界最大的个人成长中心印度普那静心村担任治疗师培训计划的统筹,也在欧洲、亚洲、中美洲及其他地区到处旅行,带领完成课程和培训计划,遍及15个国家以上。著有《爱的根源:家族系统排列治疗精华》。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个人遭遇心理困境时,透过咨商治疗,可以在头脑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平静;而通过静心,则可以不再认同头脑既有的成见,放松以后来到一种深度的安宁状态。
  《爱与静心》是一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典书籍,将普通的咨询方法和静心结合起来进行心理治疗。作者史瓦吉多拥有近三十年的咨询治疗经验,在书中,他提供了许多实用案例,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志于心理咨询治疗,期望在助人工作上能够拥有新的视野与清晰了解的人而言,《爱与静心》提供了宝贵的观点。

 

展开
精彩书评
  当对于意识的经验来到一种最纯粹的状态,就是静心,它免于身体和头脑的执着。佛陀用梵文的“迪扬”(Dhyan)来描述这种超越了思考的意识状态。传到中国称为禅(Chan),英文里则把它称为“静心”。
  ——史瓦吉多

  这是一本极具分量的书,作者将丰实的治疗与治疗训练工作内涵传述给后来者。治疗经验属于当下,有着强大的能量与难言的当下风采,不容易用语言表述,但作者以其心理学背景和治疗方面的远见,为读者清楚地传达了这一点。我花了好些时间阅读它,咀嚼它带来的启发与省思。
  ——心灵作家  王静蓉

  史瓦吉多是一个绝佳的老师,深入浅出、有条有理地为读者勾画出咨商与治疗这门工作的骨架。再加上他注重实际的性格,你从书中会不时找到一些实际可行的活动与静心训练,实地练习他书中所说的要点,并且运用在助人工作或生活里。这让治疗不再只是一种纸上的理论,而开始变得有血有肉,得以丰富个人的生活质量。
  ——本书译者  莎薇塔

  对于静心,史瓦吉多认为它的适用性比心理治疗更广,每个人都可以做而且更容易做。心理治疗必须要有治疗师的陪伴和督导才可以进行,而静心只需要自己,而且只能是自己。静心的过程其实就是面对自我的过程,不需要刻意的思考,让自然浮现的东西在脑海里一一展现,而我们只需要做一个观察者,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欣赏这些片段。
  ——灵气工作坊导师  黄素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 咨商工作里的本质元素
  在本书第一部里介绍了一个很基本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是每一个从静心角度进行治疗工作的人都需要考虑的部分。要透过语言来表达这些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观点并不是人们会在言谈中讨论的事情,但它们却是每一个胸怀静心视野的助人工作者,在工作时会含括在内的观点。
  比如说,在大部分的治疗学派里,他们的教学焦点通常放在如何治疗案主的方法和技巧上,至于咨商员本身的需要和内在态度,则几乎从来不曾为人所提及。但是,这些其实是每一种治疗训练课程初期应该考虑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在治疗工作里,﹁存在﹂远比﹁作为﹂来得更为重要且根本。
  1 治疗与静心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发展出心理治疗的西方国家,在过去一百三十年里从来不曾采用过任何静心的概念,而有着悠久静心历史的东方国家如印度、中国和日本,也从来不曾有过任何心理治疗的概念。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心理学和静心没有任何的会合与交集,这其实是一件令人感到疑惑的事情,因为人类的头脑和意识是心理治疗和静心两者的共同焦点,在探索人类意识潜能上,他们应该是很自然的伙伴。
  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意,现代心理学的起源是从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于一八七九年在德国莱比锡成立的心理实验室所开始。但是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开放的角度来看待心理治疗或心理咨商,像是一个人试图协助另外一个人去了解自己的态度、感觉、动机和信念,这么一来,心理学的起源会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甚至从人类的语言和沟通开始。
  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古老的文明,像是埃及、希腊,对于人类头脑和心灵就已经开始了一般性的探索,但是一直要到第八、第九世纪,第一个心理研究医院才真正正式成立。当时这股先驱力量,是由在开罗、大马士革和巴格达执业的中古回教医生所开始,他们能够诊断并且治疗像是忧郁症、焦虑症和妄想症等心理疾病,这让他们在心理学的进展上远超过了当时其他欧洲的医学同僚。因为在那时期的欧洲,人们仍然把心理疾病看成是一种中邪的结果,再不然就是把它当成是生理疾病所产生的副作用,所以当时的处理方式不外是排泄、放血、限制、处罚或驱邪。至于透过推理分析、精神支持和鼓励等方法来协助病患复元的概念,一直要到好几百年之后才真正出现。
  佛洛伊德和行为学派慢慢地一种比较具有启发性的态度开始出现,然后当佛洛伊德于一八八六年在维也纳成立第一个心理治疗诊所时,心理疾病治疗才真正从生理医学的领域里区分出来。在这之后,对于人类头脑的研究,在欧美两地的大学和医疗机构里开始快速的扩展开来。
  佛洛伊德透过催眠、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等方式,研究潜意识的头脑,是当时一项革命的发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带来了一种震撼性的概念,那就是人类行为的动机是如此的潜藏而隐讳,甚至有时候是当事人也无法自知的。佛洛伊德的方法被称为心理分析学派,它成为二十世纪里第一个主要的心理治疗学派。
  从一九二○年代开始发展的行为学派,则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第二个主要学派。行为学派的学者批评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式不够科学化,因此行为学派只研究那些可观察到的人类行为,它们认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透过客观描述人类的不同行为模式来进行,不需要倚靠任何内在事件或是像人类头脑等假设性概念来进行。
  这两个主要学派,在心理治疗上的歧见所引发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心理分析学派和它的各个创始人如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为人类头脑的内在运作建立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发现,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发现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的私人个案治疗,其他学者批评他们的研究有过度推理的现象,同时也批评他们的研究无法进行任何客观的检验。然而在此同时,行为学派的创始人像是巴夫洛夫(Ivan Pavlov)和史金纳(Skinner),也饱受对手批评,认为他们把人类过度简化成生理机械。
  主观事实和科学这种争论显现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议题,那就是现代心理学为了获得科学界的认可,从一开始就试着透过客观的方式来证明头脑的内在运作。然而,那些存在于头脑内部的主观事实,是无法进行任何系统性的观察和定义。
  举例来说,当一个案主带着心理上的问题来找治疗师的时候,治疗师会用某个特定的方式或技巧来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然后当治疗进行到某个程度时,治疗师需要检查所使用的方式是否带来成效。这时候,或许在案主的外表上确实有一些可观察到的行为改变,比如说案主看起来比较快乐或放松,但是也有可能在案主的外表上没有任何可以观察或者量化的行为改变。
  检查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问案主:“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案主可能会说:“我觉得好多了,谢谢!”
  这样的回答是一种主观性的回答,它可能是事实,也有可能不是。有时候可能案主只是想要讨好治疗师而这样回答,所以真正的困难是“科学”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标准,但是在主观的世界里,却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可供应用与观察。
  心理治疗的成效如何,最终还是由主观状态来衡量,而不是透过某种可观察的标准来衡量。当然,如果案主的困扰来自于某种行为上的问题像是偷窃癖,那么当案主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时,比如说他在百货公司里不再有偷窃行为时,这确实可以当成是一种科学上的证据,因为这是可以证明的,但是许多心理学上的问题,并没有办法如此轻易的进行观察。
  第三个心理学派:人本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是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它起始于一九五○年代。人本学派的出现让心理学的争议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它拒绝采用由佛洛伊德和行为学派所建立起来的医学模型。这个新的学派认为,与其努力协助心理疾病患者变得正常,心理学应该以“正常”状态为基石,更进一步地探讨人类所具有的潜能。
  在一九六九年,人本心理学派的詹姆斯.伯根塔尔(James Bugental)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而这五个基本原则也被他的同僚所接受。
  一、人类无法被简化成部分。
  二、人类内在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三、人类意识包含了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感知自己的能力。
  四、人类拥有选择的能力。
  五、人类是有意图的,他们寻找意义、价值和创造力。
  这个新兴学派的创始人包含有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他们强调心理学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人类所拥有的独特性,像是本质、自我实现的潜能以及如何促进健康、希望、爱、创造力、存在、成长、个体性与意义等等。简而言之,人本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重点应该在于了解身为人类的意义。当人本心理学抱持这样的观点时,他们让心理治疗更进一步的远离科学的范畴,开始接近属于心灵的领域。
  在这个情况下,“心理治疗”这个名词的意思变得更为宽广。像是从一九七○年代开始,人们参与治疗团体的原因,不再是为了解决上瘾或精神方面的问题,而是为了探索自己内在隐藏的情绪和态度。像是位于加州的伊沙兰机构就变成一个实验场所,在那里人们摒弃一般常见的社会限制,开始去经验那些隐藏在﹁文明行为﹂表象下方的部分。因此,许多人发现,当他们释放掉那些被压抑的负向情绪如愤怒时,他们会比较能够去感受到自己正向的情感,像是爱、放松和安宁。 治疗与静心的首次相逢也是在这个时期,一九七○年代左右,治疗和静心第一次有所会合。以一个较为广泛的角度来说,这个治疗与静心的会合出现在欧洲和美国,当时对于印度灵性与静心的兴趣像一股潮浪般的散布开来,这股潮浪的传播不止是透过所谓的另类次文化,也透过大众主流媒体和时尚潮流来散布。另外在伊沙兰这类成长机构里,原始治疗、瑜伽和梵文咒语等活动也同时进行着。
  在比较特定的领域里,印度一个极具开创性和争议性的神秘家巴关.罗杰尼西(Bhagwan Rajneesh)把心理治疗当成是通往静心的桥梁。这个神秘家后来的名称是奥修,他于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的初期曾经在印度进行大范围的旅行,尝试活跃性和宣泄式的静心技巧,后来他于一九七四年在普那(Puna)安顿下来,不久之后,一个国际性的小区在他的影响之下逐渐成形。
  在奥修的观点里,宣泄性的治疗方式可以是一种清理头脑紧张、协助身体放松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奥修赞同威尔汉.芮奇(Wilhelm Reich)的观点,芮奇最早是佛洛伊德的学生,他认为被压抑的情绪被封锁在身体里,形成一种肌肉“盔甲”或是阻塞、滞留的能量。奥修采用了芮奇的观点并且做了更进一步的应用,奥修说一旦释放掉这些紧绷之后,人们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静坐和观照里。
  什么是静心
  这一点就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问题上来﹁什么是静心?要找到答案,我们需要回溯到两千五百年前当佛陀出现在印度的时候。
  静心并不是由佛陀所发明的,但是他为静心带来一种清晰的洞见和方法,让一般人能够更容易静心。佛陀发展出一个叫做“内观”(Vipassana)的静心技巧,在这个方式里,静心者静静的坐着,注意自己的呼吸,同时开始觉知到身体上的感官觉受和思考过程。慢慢地,当这个技巧变得愈来愈深时,静心者会开始明了到,觉知其实就是一种在纯粹主观状态下所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换句话说,那个觉知到头脑和身体的人,也正是那个超越了身体和头脑的人。
  当对于意识的经验来到一种最纯粹的状态,就是静心,它免于身体和头脑的执着。根据佛陀所说,当意识绽放到永恒的开悟状态时,静心者能够放下对于头脑和身体的认同,以一种超越性的整体方式存在着,其中所有关于“我”的部分都消失、融解成为整个宇宙意识里的一部分。
  就像我在前言里曾经提到过的,佛陀用梵文的﹁迪扬﹂来描述这种超越了思考的意识状态。日本把这种状态称为“禅”,英文里则把它称为“静心”。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治疗室里的人类学家 王静蓉
译序 旅途中相互扶持
前言
第一部 咨商工作里的本质元素
第一章 治疗与静心
第二章 头脑与本质存在
第三章 存在:一种治疗的力量
第四章 欲望的本质
第五章 爱具有的影响力
第六章 原始关系
第七章 男女关系
第八章 内在男女极性
第二部 助人工作
第九章 第一阶段:支持
第十章 第二阶段:面质和摆锤应用
第十一章 第三阶段:整合
第十二章 治疗师的态度
第十三章 助人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 基本治疗模型
第十四章 以身体为主的治疗方法与情绪觉知
第十五章 能量工作
第十六章 系统取向的工作
第十七章 团体工作
后记
感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