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明朝的预言
第一节 引子
【原文】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帝即赐以免死金牌。
【译解】
话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即公元1368年9月14日,按照朱元璋事先的军事部署,大将徐达率军攻入元朝大都,也即今天的北京城。元顺帝无力抵抗,携后妃、太子从建德门仓皇北逃,享国近百年的元朝自此不复存在。
就在南征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朱元璋于当年正月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定国号明,年号洪武,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立夫人马秀英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然后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从一个四处乞讨化缘的小和尚,到威震四方一统万民的帝王天子,朱元璋笑逐颜开,欣喜无比。但高兴之余,他的内心有时又生出一些忧虑和担心。
原来,太子朱标心地善良,仁慈孝顺。而现在这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个个掌实权、挂帅印,万一我不在了,柔弱的太子能够制伏他们吗?假如他们篡位成功,这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明江山岂不落入别人之手。
朱元璋心生一计,下旨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修建庆功楼,彰显他们的事迹。功勋宿将们听说,纷纷称赞太祖的英明。
其实朱元璋的计谋是待庆功楼建成,邀请他们欢宴,然后撤掉梯子纵火烧楼,使所有功臣葬身火海。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对皇权的威胁,而且事情又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想到这里,回到内殿的朱元璋不由得偷偷笑了起来。他的异常举止,没有瞒过皇后马秀英的眼睛。贤惠的马皇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患难与共,深知他的脾气秉性。
察觉到朱元璋的阴谋,马皇后立刻想起太子赞善、护国军师刘伯温,这位年逾六十的老人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还不辞辛苦为太子授课讲学。她急忙差遣宫内太监给刘伯温送礼,暗示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诛杀开国功臣。
刚刚为太子讲完课的刘伯温正坐在家中休息,忽听后宫太监求见,说是马皇后因先生教子辛劳,特送礼品慰问犒劳。
刘伯温打开礼品盒一看,里面一半是枣,一半是桃。他心中纳闷,预感到要发生什么大事。
正在这时,魏国公徐达求见,这位攻入元朝大都的将军平生最佩服刘伯温,经常来看望他。徐达对刘伯温说,庆功楼已经竣工,过几天皇上就要大宴功臣了。
一联想马皇后送来的两样水果,刘伯温立刻全明白了。这一半枣一半桃,分明是让我早逃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正如范蠡劝文种功成身退时所说,看样子皇上真的要对功臣们下手了。
但这一切又不能和徐达明讲,刘伯温便不露声色地暗示道:“庆功酒宴上,一定保护好皇上,千万不要离开他的左右。”徐达走后,刘伯温思忖片刻,决定明天早朝前单独面见朱元璋,向他请旨,告老还乡。
第二天早晨,朱元璋正在南京奉天殿用膳。这奉天殿本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但他怕皇权旁落,事必躬亲,因此经常吃住在这里。据说自废除中书省、罢撤丞相,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二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事情。
这天早餐,御膳房送来的是朱元璋平时最爱吃的烧饼。他刚咬了一口,忽听太监来报,刘伯温有要事求见。
朱元璋顿生疑窦,心中暗想:“国师这么早就急着见我,有什么重要事情?难道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他转念一想,“不可能啊!这火烧庆功楼之事只有我一人知道,就连皇后也不晓啊!”为了探明究竟,他传旨准见。
朱元璋对刘伯温可谓既尊重又防范。尊重的是他知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是一个张良、诸葛亮式的谋臣,为打下大明江山屡屡献计,每每应验,功绩卓著。,被封为护国军师。防范的是万一刘伯温的这种本领被别人利用,或者家族世代相传,岂不对我大明不利?看样子我得测一测他,观察他是否知道我诛杀功臣的计划。
想到此,朱元璋立刻用碗将刚咬过一口的烧饼扣住。刘伯温获准进殿,恭恭敬敬地向朱元璋行君臣之礼,然后开口道:“陛下,为臣在早朝前求见,是有私事启奏。”
“爱卿不急,”朱元璋用手一指放在膳案上的扣碗,打住刘伯温的话头,“朕知你通阴阳、精数理,可知过去未来之事,今日能否猜出这碗里有什么东西?”
刘伯温自幼博览经史,杂以百家,精通象纬之学,特别爱好推演易理。东汉时有占卜术《灵棋经》问世,分为上下两卷,共125卦,撰者为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据说,这是黄石公密授给张良的。东方朔掌握此术,惊其灵验,方流传于世。
灵棋卜法极为简单,取12枚棋子,4枚一组,3组棋子上分别刻有上、中、下三个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