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年龄:小儿肾脏对尿酸的转运功能尚未完善,尤其是重吸收功能极低,故血尿酸水平较低。随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步完善,至成年时血尿酸排泄达到正常水平。
③pH:尿酸溶解度与血、尿的pH密切相关。生理状况下血pH为7.35~7.45,此时尿酸盐的最高溶解度为420微摩/升,血尿酸浓度超过500微摩/升时,将沉积于组织。尿pH影响因素多,变化较大。当尿pH高于7.0时,尿酸盐最高溶解度为12000微摩/升;如尿pH为4.5—5.O时,尿酸呈非离子游离形式,溶解度明显降低,仅为900微摩/升,易形成尿酸性结石。
④酸中毒:无论是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还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均可使体内有机酸增高,能直接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排泄,故使尿酸的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
⑤激素: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可收缩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减少,尿酸清除率降低,引起血尿酸升高;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雌激素可使尿酸排泄增多,血尿酸降低,故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几乎都出现于更年期后。
⑥药物: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主要有小剂量的水杨酸、乙醇、甘露醇等,使血尿酸降低的药物主要有大剂量的水杨酸、维生素c、造影剂和某些利尿剂等。什么是痛风石
在痛风病人的发病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坚硬如石的结节,称为“痛风石”,又名痛风结节。这种尿酸钠结晶沉积于软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结节肿。痛风石最常见于耳轮处,也多发生于拇趾的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处,少数病人可出现在鼻软骨、舌、声带、眼睑、主动脉、心瓣膜、心肌、阴茎处。而躯干大关节,如肩、胸、背、腰等处则较为少见。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同鸡蛋。痛风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痛风石是由于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太高,尿酸盐在过饱和状态下以结晶的形式沉积于软骨、滑膜、肌腱、关节或关节周围的皮下软组织中,从而形成的黄白色结节。
一般认为,痛风患者发病的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血尿酸水平越高,关节炎发作越频繁,就越容易出现痛风石,并且痛风石出现得也越早、越快、越大。当血尿酸不超过480微摩/升时,几乎没有痛风患者出现痛风石;而当血尿酸水平超过540微摩/升时,大约50%的患者会出现痛风石。同时,高尿酸血症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痛风石。痛风石的症状是什么
痛风石外观为突起于皮面的圆形结节。初次发生的痛风石,表面皮肤呈黄白色,质地中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大的如白果,小的如绿豆。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病史的延长,痛风石可逐渐增大,数目也可由最初的1~2个,逐渐增多至几十个,并波及多个关节周围。时间长久的痛风石,会使其表面皮肤由黄白色转为黄褐色或褐色,质地也更硬。痛风石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溃破,形成瘘管,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经久不愈。由于尿酸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继发感染少见。发生在手足肌腱附近的结石,常影响关节活动,有时需手术治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