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著作:《症因脉治》、《脉法颔珠》、《幼科折衷》、《幼科金针》、《痘科折衷》,另有《大方折衷》、《病机提要》、《大方医验大成》抄本、《伤寒总论》、《女科秘方摘要》抄本等。
【主要学术思想和主张】
秦氏主张先辨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确定治法,并以顺序命名其书《症因脉治》,这一主张至今对部分中医临症仍有一定的影响。秦氏主张于病证必首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然后再分述其证、因、脉、治四项。
[袁久,林秦昌遇学术思想探析.四川中医,2008,26(11):54-55]
【医论医话】
小儿感冒寒邪者,多因乳母解脱衣服,饮食起居不避风寒,或夏秋之间天气盛热,乳母当风取凉,致风寒之气伤之,是以亦病伤寒也。然小儿是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脉不能诊其必然之理,但只烦啼发热而已,视之其不可尽心乎?故初得之时,以虎口指纹之红色验之。长而童稚,则以一指按其三关,按左手人迎之紧盛而断之,斯得之矣!
(摘自《幼科折衷》)
【精选验案】
案1一儿,数岁,始因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服消食、发散之剂,经旬不解。此系热伤元气,不得再进表药,以滋阴之剂投之。
柴胡淡豆豉黄芩元参天花粉知母地骨皮陈皮
服二剂,诸症俱减,惟身热未除。不与药,以寒凉不宜多用耳。宜节饮食、避风寒为要。
三日后,热至午后方凉,作止有时,竟以骨蒸劳热治。
知母地骨皮银柴胡柴胡黄连山楂粉甘草
如热而不止,前方加鳖甲、青蒿、黄芪。
案2-儿,感冒发热。
羌活干葛防风紫苏叶陈枳壳陈皮山楂麦芽粉甘草
案3-儿,伤食感冒,身热将愈,遍身发生淡红风块。自此而余邪尽泄,可无积泻之患矣。不必洗浴。
薄荷防风荆芥穗羌活山楂肉蝉衣甘草
案4-儿,发热烦躁,口燥唇干,脉两寸浮数。此外感风邪所致。
淡豆豉薄荷叶黄芩山栀黄连江枳壳新会皮甘草
案5-儿,壮热烦躁,汗出不止,服药已愈。后更发热,遂至鼻窍开张,痰涎壅盛,状似惊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