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从小志向远大,虽然家世显赫衣食无忧,他仍然坚持闻鸡起舞、苦读圣贤书,最终修成正果,成了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以当时的超级名人李悝、吴起为偶像,学习劲头十足,尤其对法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然后又拜当时的魏国丞相公叔痤为师,到魏国学习。在公叔痤的教导下,商鞅更加努力,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商鞅这样的学习精神,为他以后和秦孝公的亲密合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商鞅的刻苦学习精神和过人的天赋让导师公叔痤非常欣赏,在公叔痤临终时,他一再告诉魏惠王商鞅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绝非池中之物,如果能用就用,实在不能用就一定要把他干掉。而魏惠王却觉得公叔痤是故意吹捧商鞅,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商鞅在没有受到重用,怀才不遇的处境下离开魏国,去他国寻找赏识他的领导去了。
自古有大志者往往惺惺相惜,商鞅在寻找伯乐,此时秦孝公恰好也在寻找千里马,商鞅便毛遂白荐,一番互相交流之后,秦孝公对商鞅惊为天人,认为此人就是自己寻找的千里马,决定让商鞅在秦国一试身手。经过短期磨合之后,秦孝公与商鞅抱定了共同志愿,为了秦国的繁荣富强,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秦孝公是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君主:国家如果有重大决策的时候,大臣们可以各抒己见,对孝公心存感激的商鞅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秦国要想富强,必须进行改革,但由于商鞅提出的这些制度大都触及到了许多贵族的核心利益,这下可炸开了锅,各派势力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