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向死而生
0.00     定价 ¥ 29.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60985930
  • 作      者:
    孙胜杰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面对死亡的人生哲学,体现出一种人生的豁达。该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对哲学大师的人生历程分析的十分透彻,是一本直通哲学大师内心的读物。读者阅读此书,犹如与众多哲学大师进行心灵对话,进而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展开
作者简介
  孙胜杰,女黑龙江人兰州大学博士擅长社科类图书的写作与翻译工作。已出版《成吉思汗传》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的一生,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讳的话题。
  人活着,就要认真地活;人走了,便要洒脱地走。只有坦然面对生死,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变得丰富而长久。真正属灵的人,都是真正活在永恒里的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命的终极思索
  子的游戏,认为这也比同一些人一起参加所谓的政治活动更有趣。他一生没有结婚,一生只有一个好朋友——赫尔谟多罗,他的朋友被故迫害时,他愤怒地高呼:“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应当被绞死,把城邦留给未成年人。因为这些成年人放逐了他们之中最高尚的人。”这个诅咒让我们看到了高贵的哲学家也是性情中人,为了一个优秀的朋友,敢于与整个城邦作对。
  他生性孤傲,不屑与任何人为伍。有人因为他行为怪异,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希腊哲学家讲究师承,唯独他前导师,自己也说他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后继承,他也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招收门徒,延续谱系,好像天地间偶然蹦出了这样一个人。世俗的一切,包括家庭、财产、名声、权力,都不在他的眼里,他讥讽那些有声望的人说“博学并不能教会人们拥有真正的理解力”,“像荷马一样,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容易相信表面现象,而荷马比所有希腊人都聪慧”;他思想独特,被人称为“晦涩哲人”;他也曾因认识到“万物常流,物常驻”的道理时,十分悲哀地痛哭了一场,被人冠以“哭泣的哲学家”称号。
  他的精神品质如同夏日正午的阳光,光芒四射,在超越自我、获得永生的心路历程中,同他的精神品质一样的还有他的思想。在赫拉克利特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赋予哲学“一个完善的开端”。他还是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他说:“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赫拉克利特有些话确实不好理解却又似含深意,比如说他有关睡醒、生死的一些话。他在唯一的著作《论自然》中指出,“睡醒”是“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但是,人们的这种“睡醒”是不是也还是“如睡梦一般地醒着”?即他们以为自己醒着,却并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我们普通人有时也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但那是比喻。日常生活中“梦”与“醒”还是很好区别的,只要你用手掐一下自己就知道了。赫拉克利特说:“清醒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然而在睡梦中人人各有自己的世界。”有一些人“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梦中所做的事一样”。这些话都还好理解,而下面的一些话就不那么好懂了。他说:“人在黑夜里为自己点起一盏灯。当人死了的时候,却又是活的。睡着的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他是由死人点燃了;醒着的人则是由睡着的人点燃了。生死、睡醒互相点燃。”“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睡眠就是我们梦寐中所看到的一切。”他告诫我们:“不可以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在睡梦中我们也以为在行事和说话。”但赫拉克利特又把睡着的人称作“宇宙间各种事件的工作者和协同工作者”。其实他说的睡着的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睡着的人”即“死者”,我们可以说那些智者虽然死去,但智慧留存下来,给我们以启迪;另一种“睡着的人”即“蒙昧者”,可是说创造世界必须要由“爱智者”和“蒙昧者”合力才可以完成。而当今处在“创世”的状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终极思索
第一节 赫拉克利特: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第二节 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第三节 奥古斯丁: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
第四节 苏格拉底:死可能比生更好
第五节 伊壁鸠鲁: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
第六节 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第七节 亚里士多德:神圣理性不死
第八节 奥勒留: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

第二章 死亡尽是力量的喷薄
第一节 塞涅卡: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生
第二节 阿奎那: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有命运
第三节 笛卡儿:我们的灵魂比身体更经久
第四节 康德: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
第五节 第欧根尼: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第六节 黑格尔:死亡是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
第七节 斯宾诺莎: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
第八节 卢梭:憎恶死亡是人的天性

第三章 死亡的角落是围城
第一节 费尔巴哈:死亡是生命的最后表露
第二节 叔本华: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
第三节 海德格尔: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
第四节 柏格森:死后继续存在非常可能
第五节 克尔凯郭尔:与死亡携手反对生命
第六节 尼采: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在逆境中诞生
第七节 荣格:死亡是生命的部分转换

第四章 死神的脸庞总微笑
第一节 卢森堡:我愿变成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
第二节 韦伊:生于他人的苦难死于自己的痛苦
第三节 波伏娃: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
第四节 莎乐美:爱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伟大
第五节 桑塔格:死亡是对人性的否定
第六节 海伦·聂尔宁:安然告别挚爱美好人生
第七节 法拉奇: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
第八节 萨特:人的死亡和出生一样是荒谬的

第五章 对死亡的虔诚面对
第一节 罗素: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
第二节 狄德罗:活要充实死要愉快
第三节 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第四节 李叔同:悲欣交集
第五节 梁漱溟: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
第六节 季羡林: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
第七节 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