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除了练习基本功外,最重要的是站桩。我姐姐和我那时学拳,首先是练站桩,这一站最少一个月,然后才教动作。太极拳的站桩就是太极拳的预备式,目的是让你放松。在站桩的过程中,你能体会腿在地面的力量,能调整心态,去掉身上的拙力,去掉内心的急躁。通过站桩,你能体会到很多东西,比如什么叫放松?哪儿放松?松到什么程度?所以,武术界有“百练不如一站”的说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式是双脚开立,不是先做并立步,再双脚打开。并立步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比赛进行改革以后才出现的。
除了站桩外,就是盘架子和大杆子训练。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大都不练习大杆子了。但是,我还要强调一下大杆子训练的重要性。我爷爷虽然身体高大,但是肌肉却非常松弛,这种肌肉类型是抖大杆子练出来的。练习杨式太极拳必须要抖大杆子,否则,你就不能理解什么叫“主宰于腰”,什么叫“力发于脚”。抖大杆子,要用腰胯的力量,要把劲力抖到杆子的头上,这样才能体会出太极拳 “主宰于腰,力发于脚”的发力要领。抖大杆子时,只要一扭腰,胳臂就出去了,劲力就出去了,就把劲力运到杆子头了。太极拳有引化的功夫,还有发放的功夫。
练习大杆子就是练习发放的功夫。我小时候,经常和我姑姑、吉良晨一起练习大杆子,我们端着大杆子冲着院子里的向日葵就抖。我那时小,抖几下就抖不动了,我姑姑和吉良晨一抖就是几百下。我爷爷那时练完拳,出了一身汗,然后拿大杆子在身上抹蹭,让汗水浸到杆子里。这样长时间的汗水滋润,白蜡杆都变成了红褐色的。可惜,这些白蜡杆在“文革”时期,都被红卫兵给锯了。我爷爷这哭呀!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呀! 我爷爷留下了一对核桃,紫红色的,至今有百年了。这对狮子头核桃我爷爷把玩儿了一辈子,从本白色变成了紫红色。我爷爷原来有三对这样的核桃,两对在“文革”中毁了,只留下这一对。我爷爷的白蜡杆的颜色就跟这个核桃的颜色一样,浸透了他一辈子的汗水。
(三) 练习太极拳,发劲很重要。发劲要整、要脆、要快。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听劲”和“引劲”。没有很好的听劲、引劲功夫,你的发劲就是盲目的,没有准头。所以,练习太极拳更为重要的是练习听劲和引劲。
听劲、引劲的训练是从拳式中寻找。练习套路时,你从一个分掌或者推掌中,如何体会出劲力的变化?这完全要靠你内心的体悟。比如一个左揽雀尾,前手拥的高度是多少?拥出的距离是多少?在拥的过程中左小臂有没有变化?劲力点又在哪?这些都要体悟到;还有,下面的手是采?是捌?还是带?这也要体悟出来。其实,下面手的劲力是三个劲力的合成。太极拳的每一动作,如果表现出单纯的劲力,那就是不完整的。练拳首先要有一个距离感,动作做到什么位置最合适,这要自己体会,距离大了不行,小了也不可以。这就是太极拳的动作范畴。另外,还要在推手中体验这种劲力的变化,通过推手来训练听劲和引劲。那时,爷爷为使门人弟子掌握推手要领,在我们家的一面墙上挂了一个特别大的垫子,是用棕和草编成的,有十几公分厚,垫子上面还有一层棉被,外面包着布。
这是个保护垫。我爷爷坐在四米开外,亲自与门人轮番推手,细论听、拿、化、发之法,常以肩、腕、肘把人瞬间发出于数米之外的墙上,教徒弟练习推手发力,使弟子能够亲身感受太极拳之本质。如果在晚上听到咚咚的撞击声,那就是我爷爷和徒弟们在练习推手。
所以,练习太极拳,第一必须要站桩、练拳架,第二必须要推手,第三要抖大杆子。不练习推手,你就练不出那种反应,练不出懂劲的功夫。练习拳架是寻找自己的感觉,而推手是寻找双方对抗时的感觉,这是不一样的。练习太极拳最开始是基本功的练习,主要是站桩。通过站桩,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体态,太极拳论中的那些理论在站桩中慢慢才能体会到。我爷爷常说:“学拳你不能学得像我,你永远也像不了我,你学的是拳,你要明白太极拳是什么。” 要明白拳是什么,就需要练习套路,体会拳式的劲力感觉;还要练习器械,比如抖大杆子。这样才能使劲力在瞬间爆发出来。最重要的是,练拳你得用脑子练,要在脑子里练。所以,练拳入迷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事时手就比划着,他是在找那个劲儿,找那个感觉,体会那个动作要领,真是“拳不离手”呀!我爷爷 1948年骑自行车摔伤了腿后,没有接好,腿脚不好,所以,他经常坐着,用手画圈比划找劲儿。他爱做的动作是这两个:出右手,左手穿,捋采,接着双手合在一起发出一个挤劲;再出左手,右手捋带,接着双手一个按劲。他做得比较快,其实这就是一组散手动作。在发劲的时候,他会发出“哼、哈”的声音。就这么一个发劲,他能把周身的力量都调动起来。
这样久而久之地练习,他的反应就非常灵敏,速度就非常快了。这两个动作,也是我学得最熟的。
再有,我爷爷还经常静下心来抄写拳论。在抄写拳论的时候,他是在过脑子思考,不是为了写字,他是通过写字来琢磨拳劲。
我爷爷那时跟我说:“你小子练拳,没心不成。
得用心!”这个意思不是你练拳用不用心,而是你心中一定要有这个拳。我们在打拳时,心里要先有这个动作,然后再做出来,要明白用什么样的劲力来表现这个动作。这个心,就是你要琢磨。。。。。。。P37-3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