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挥毫喜欢古诗的人,谁不能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喜欢读古文的人,谁又不会朗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这四句诗和文的作者,正是初唐有“神童”之称的王勃。当我们说前两句诗是王勃在十八九岁时所作,人们也许会相信的,但是,当我们说后两句文是他十四岁时所作,人们恐怕就要将信将疑了。
据说,王勃六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他兄弟三人“才藻相类”,曾被杜甫的从祖父杜易简称誉为“此王氏三珠树也”(《唐书·王勃传》)。他九岁时读颜师古为《汉书》作的注,写了《指瑕》十卷,专门指出颜氏注解中的错误。小小年纪有如此胆识和作为,不能不令人叹赏。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封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元婴为滕王。李元婴荒淫无耻,骄纵失度,遭到上下指责,被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地区军政长官)。在洪州任上,李元婴故态不改,仍一味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他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在洪州修建了滕王阁。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王勃赴交州(辖境在今广东南部、雷州半岛及越南部分地区)探望父亲,途经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府重修滕王阁。这时都督职位已由阎伯屿接任。九月九日重阳节,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一则记滕王阁重修之盛,二则想借此机会炫耀他女婿吴子章的才华。阎伯屿令女婿在头天晚上预先作好一篇文章,熟读默记,到时装出即席而就的样子,以博取众人吹捧。王勃恰巧路过阎府前,因略有文名,也被邀参加这次酒宴,坐在末位。
当日,正秋高气爽,江流寒潭澄碧,山岚空灵飞渡,鸟儿在高天鸣唱,渔舟在远近争流;一阵雨过,千山如洗,万里清亮照眼,远天的碧空划出一道绚丽彩虹,白色的水鸟与五彩流云一起追逐。滕王阁显得更加富丽高耸,清雅宜人。阁内早已摆好盛宴,一方名流,济济一堂,或宾主相赏,互道仰慕;或凭栏远眺,指点形胜。歌声轻柔,如阵阵清风,沁人心脾;丝竹齐奏,似万籁和鸣,响遏行云。此时此刻的滕王阁,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堪称一时盛会。
阎伯屿见此情景,无比高兴,说:“当此良辰美景,诸公何不一呈奇才,以添雅兴?”“好,好,就请阎公为我等垂范!”众人齐声说。
“唉,哪有主人先献丑之理?你们是我的贵客,自然要请你们先惠赐佳作喽。今日是滕王阁重修竣工,就请诸位俊杰写一篇记吧!”说罢,就令人捧出文房四宝,邀请宾客执笔。座中,有新任澧州牧宇文①,有词章大家孟子学士,有武功赫赫的王将军……都是一地人杰。但是,他们或因看出阎伯屿的用意所在,不愿扫主人兴致,或因尚有自知之明,不肯贸然试笔,所以个个敬谢不敏,推让他人。
文房四宝送到末位王勃面前,王勃却接过了纸笔。阎伯屿见此情景,心中好生不快,暗自骂道:“乳臭小儿,竟如此不识相,不知趣!”当即借口更衣,拂袖而去,却密令亲信注意看王勃如何下笔,及时向他禀报。
王勃平时写文章有一个习惯,先磨墨数升,然后取酒畅饮,酒后躺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认真思索。一会儿掀被而起,挥笔疾书,即刻成篇,不易一字,文不加点,时人说他有“腹稿”。今日酒宴上,当然不需自己磨墨,也不可能躺在床上先打“腹稿”,但酒是可以尽饮的。王勃一气连饮几大杯酒,顿时红光满面,趁着酒兴,就神采飞扬地写起来。
阎伯屿的随从看了王勃开笔,立即跑去禀报说:“大人,王勃第一句写的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南昌在汉朝时是豫章郡治所,而唐朝改郡为州府,故有“故郡”、“新府”之说,这不过是记胜文章先交代地点的老套。因此,阎伯屿昕了禀报便说:“此亦老生常谈耳,再去看来!”一会儿,亲信又来禀报,下句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是星宿名,传说在楚地上空。古人以天上某个星宿对地上某个区域,这叫“分野”。衡,指湖南衡山;庐,指江西庐山。
这二句点出洪州的地理位置,正是天上翼、轸星宿所笼罩的范围,而地域纵横衡、庐之间。
此两句,视野开阔,很有气势,阎伯屿听后,不免心中沉吟,“嗯,有些意思。”当亲信再次来禀报说:“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博得满堂喝彩。”阎伯屿不禁惊诧失声,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他再也沉不住气了,在屋中急踱了几步,转身回席,要亲睹王勃作赋的风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