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大学适用
五、多元性主题
午夜巴塞罗那
影片介绍 ================
电影简介
《午夜巴塞罗那》(Barcelona),又译《情遇巴塞隆纳》或《情迷巴塞隆拿》。美国与西班牙合拍影片,2008 年出品。片长96 分钟。
…………
教学流程 ================
性教育关键点
忠诚、“唯一”的爱情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人类美好情感的全部;多元的性价值观不可能统一,尊重个体的性人权及其对性行为方式的选择,才是真正道德的。
教学点一:“爱情”是多元的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爱情并不都是“从一而终”的“守贞”,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也是复杂而多元的。
【教学过程】
组织者:同学们,我们先来一起梳理一下这部影片中有哪几份“爱情”,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提示】
让学生们举例回答,其他学生补充,适当的时候组织者也可以进行提问式的补充。
如果有学生对这些“爱情”持异议,认为那不是“爱情”,组织者可以先搁置这个问题,提示放到后面来讨论,可以和提出异议的学生讨论暂时用别的词语来形容那些情感,比如“感情”、“激情”、“性爱”……
【教学参考】
影片中至少展现了这样几份感情:
(1)克里斯蒂娜不甘心与前男友的平淡的、常规的情感而分手。
(2)克里斯蒂娜与胡安的爱情,由性吸引开始。
(3)维姬与道格的爱情,非常传统的爱情模式,以婚姻为目标,向往相互忠诚及永恒。
(4)维姬与胡安的爱情,意外撞出火花:对于胡安来说,维姬更多是性的吸引;对于维姬来说,胡安是平淡乏味生活中的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5)玛瑞娜与胡安的爱情,也许因为太相同了,打打闹闹,没办法真的分开,但更没办法真的在一起。
(6)玛瑞娜与克里斯蒂娜的爱情,两人由相互警戒,到相爱。对玛瑞娜来说,克里斯蒂娜的存在成为她与胡安关系的必要补充。
(7)马克夫妻间的爱情,家人、亲情,但对婚姻有不满足。
…………
【教学过程】
组织者:大家认为这几份“爱情”中,有哪些和我们平常所知道或者看到的那些文化所倡导的“真正的爱情”是非常不同的?不同在哪里?
【教学提示】
这里可以回到之前提出异议的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你觉得其中几份不是“爱情”而是别的?你认为“爱情”应该怎样?而这几份感情有什么不同?以上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讨论的核心围绕:那几份看起来与主流“爱情”观不同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它们是否也能被认为是“爱情”?讨论中,组织者可以进行鼓励和引导,重点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到人类亲密情感的多元性。
【教学参考】
百度百科词条中对爱情的定义是: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和亲人之间的爱。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从关于“爱情”的以上定义来看,电影中有几分情感可能不太符合其中的标准——专一、长久。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定义也描述了“爱情”的特征受到文化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而在“爱情”定义中,那些基本的情感取向、因素和成分,影片中所涉及的情感都是符合的。因此,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我们说的“爱情”的体验。
但每份爱情还真的都不一样,同一份爱情中的两个人,这爱情对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原来绝大多数人最向往的或者说是主流文化所极力倡导和建构的“美好爱情”的标准版——以婚姻为目的的、相互忠诚及永恒的爱情,并非唯一的选择。这一主流的情爱模式的垄断性也正日益受到挑战。
我们同样希望提醒的是:爱同时意味着得到和付出,是一种相互忠诚的关系。
【教学过程】
组织者:实际上,人类的情感非常复杂,下面有个横坐标,用来表示“情感”是否符合“主流”标准,坐标的最左面是你认为最不符合的,最右面是最符合的。请大家依次把影片中涉及的情感,按照你认为它可能在坐标上所处的位置进行排列。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分组,每组4 ~6 人,最好有男生有女生,讨论这些情感位于坐标的哪个位置,请每组推选一位学生,讨论完毕后上台把小组讨论的观点在班级上呈现,要求不要只讲小组最后讨论出来的统一的观点,而要把小组中呈现的不同观点都罗列出来。坐标草图如下:
最不主流 ——————→ 最主流
学生在这个坐标中可能呈现不同的观点,一般可能将最符合以婚姻为目的的、一对一的、异性恋的关系视为最主流的,而相反则最不主流。组织者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呈现他们的观点——“为什么在这个点上?”“为什么这个比那个主流些?”“为什么你俩在这个点上的排序不一样?你们分别是怎样认为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思考情感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组织者:我们知道,实际上,选择了最主流情感模式的人,也会有许多遗憾和不满。谁来说说,电影中哪些情感的片段表达了主流情感模式所呈现出来的遗憾和不满?
【教学提示】
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有的学生认为那些呈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关系本身导致的,而是两个人没有经营好,或者不够相爱,或者不够合适,等等,组织者需要让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参考】
维姬在婚前、婚后的出轨,马克夫妻间的关系,都说明了在人们的主流爱情模式中可能存在不尽完美的地方。
玛瑞娜与胡安,有过爱情,有过激情,还有一些亲情。胡安说,玛瑞娜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这就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情。他们有许多共同点,如果抛开玛瑞娜的神经质,以传统主流的眼光看,似乎应该是很合适的一对。但他们的性格不合,都过于火爆,无法迁就对方,这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几乎到了仇视的地步。
马克夫妻的爱情故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是看到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仿佛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夫妻那样。但是,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他们关起门来在做什么,他们内心又在想什么,我们并不知道。直到有一天,马克太太的偷情被维姬意外撞到,这个表面幸福美满的家庭才露出真相。是否,我们所见到的那些“幸福美满的家庭”也会存在这种情况呢?至少你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马克的太太虽然不满意婚姻,但是,她对维姬说:“我害怕用行动解决问题,我在等待奇迹的出现。”其实,这不也正是维姬的内心道白吗?如果说,进入婚姻中的马克夫妇处于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十年之痒”中,那么还没有进入婚姻的维姬,面对婚姻外的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男人,已经心猿意马了。
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这些人自己有问题。但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那么当然也有情感模式本身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那是个体自己“不够忠诚”或者“不够努力”,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是个体本身发现了自己并不适合这样的情感模式呢?也就是说,不同的情爱模式都有它的价值,当一种情爱模式变成文化垄断的时候,人们难以选择别的,那么即便发现自己并不合适主流的情爱模式,也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教学过程】
组织者: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一下,克里斯蒂娜,也就是影片中看起来最不符合传统主流情爱观的女人,她的情爱理念和表现与传统的有什么不同?这些带给了她什么?影片还有哪些地方颠覆了传统的情爱观?
【教学提示】
请学生进行讨论,并陈述观点。组织者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分析克里斯蒂娜的情感观以及影片中透露的其他颠覆传统情感观的情节。
【教学参考】
与维姬和马克太太不同,克里斯蒂娜是一个主宰自己情爱的女人。在性方面,她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没有人能够勉强她,无论以“道德”还是爱情的名义。在画展上,是她先被胡安吸引,并且爽快地接受了胡安去小镇的度假邀请,又在第一天晚上上了他的床,虽然因为突然生病没有成功做爱。
克里斯蒂娜尊重不同的情爱关系,所以当她和胡安同居时,又能够接受玛瑞娜一起住,而且迅速与她发展出性爱关系。在传统的道格看来,自然要疑惑她是不是双性恋,而克里斯蒂娜回答得好:“不要贴标签,我就是我。”这符合当代国际性学主流酷儿理论的观点:不必进行性倾向的划分,每个人的性倾向、性别角色实践,都可能是具体情境中的建构,是“流动”的。当克里斯蒂娜对于和胡安、玛瑞娜的三人关系再度感到不满足之时,她也自主地离开,不顾任何人的反对。也就是说,她一直是自己情爱关系的主宰者,她不会考虑什么“和太多男人上床是不是守贞”、“年龄不小了,不找个稳定的男人嫁掉会不会以后嫁不掉”、“三人性关系是不是太淫乱,我在三人关系中是不是太弱势”这些问题。她很简单:要我想要的,放弃我不再想要的。她被玛瑞娜指责为“习惯性不满足”、“永不满足”、“是病”,但是,倒底是我们的情爱观有病了,还是克里斯蒂娜有病了呢?
影片还颠覆了许多旧的主流观念,比如,都是男人在偷情,女人很难出轨。我们看到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连维姬这样口口声声坚持“守贞”的女人,也有了一夜情,还谈什么“男人重性,女人轻性”呢?
可见,爱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爱情不是主流文化中一直鼓噪的“从一而终”才幸福。把爱情描述得太单纯,对于初入爱情的人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我们没有思想准备面临单纯之爱的挫折,也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种种欲求。我们很可能会像维姬那样,被“单纯之爱”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束缚着,一直回避自己的内心,没有勇气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最终即使进入婚姻,也会出现马克夫妻那样的问题。
时代变了,爱情观、性观念、婚姻观念都在变。没有人要求谁一定要做出与主流不一样的选择,我们只是希望:打破单纯浪漫的爱情观的垄断,认识到爱情的脆弱与多种可能,做出符合自己内心吁求的选择。一句话:别骗自己、害自己,因为,那也将是骗别人、害别人。
教学点二
性价值观多元化与性人权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引入性人权与性道德的观点。
【教学过程】
组织者:影片中,维姬对胡安的看法是有个变化的。谁能谈谈是怎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什么?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发言,组织者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和引导。
【教学参考】
影片中,胡安初遇维姬和克里斯蒂娜,便不仅邀请她们共度周末,还直截了当地说,要三人一起做爱。维姬自然认定这是一个坏男人,坚决拒绝,但克里斯蒂娜却欣然接受度假的邀请。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维姬发现自己对胡安最初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他真的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男人,而且他的意图也并非只是性诱惑,而且尝试着在三个人之间创造一种不同的相处模式。对于他来说,性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但绝不是一场相识的终点,反而是人生中一种更重要的尝试的开始。
胡安的道德规范显然与一些人所期望的是不一样的,而这恰好也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点。他从没想过要施展所谓的诡计,他是一个非常正派的男人,他认为,做爱只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而且还是美好的那一部分。也许,主流社会的错误在于,先把邀约性爱看作一件坏事了,所以发出这样邀约的人也就是坏人了。如果我们把做爱的邀约,视作与喝杯咖啡的邀约一样呢?在某些人那里,性是被理解为一件美好的事的,是不一定要与恋人或终身伴侣发生的事的。这是他们的个人权利,与别人无关。而这样的观念被主流文化认为是“不道德”的,因而这样的人也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教学过程】
组织者: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性道德与性人权的关系。大家认为性道德是什么?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回答,并且呈现多样化的答案,组织者应该不停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性价值观。如,学生的观点可能有:
(1)“性道德”本来就很虚无,从来也不统一,所以不过是主流的道德倡导而已。
(2)“性道德”与人品无关,就好像电影中的胡安以及克里斯蒂娜,他们看上去不遵守“性道德”,但人品却都是很好的。
(3)每个人遵循的“性道德”都可能不一样,不强迫和妨碍别人就好。
(4)违反主流“性道德”的人实际上是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人,虽然未必是坏人,但也一定是危险的人。
(5)性是彼此互动的,如果你的伴侣不知道你那么开放呢?那不是对对方的欺骗和伤害吗?
(6)违反“性道德”的人性紊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
【教学参考】
主流社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评价一个人的性选择的时候,说他“道德”或者“不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的性价值观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即便是同一文化形态下,同一历史时期里,甚至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同一个班的学生中,性价值观也没有统一过。以往我们总是把多数人的性价值观当作道德的标准,让大家遵守,而对于不遵守的人便说他们在性上是“不道德的”。但是,多数人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可以拿来约束所有人吗?
性是个人私事。只要没有伤害到别人,他人和公权力就不应该干涉。而成年人彼此之间同意的,关起门来自己做的性,无论有多少人参与,也无论怎么做,都是不会伤害到别人和社会的。只要没有强行拉着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存在伤害。
有人说,这样的性行为伤害了社会伦理道德,但它其实伤害的只是多数人的“伦理道德”、多数人的“价值观”。而用多数人的性道德作为标准要求少数人的行为,是一种“性的道德霸权主义”。为什么一个社会中的多数人总是不能懂得不应该以人数的暴力去剥夺少数人的权益呢?
有人说,遵守多数人的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错了。多数人的道德只起着维护统治者统治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越是专制,对性的控制也越严。因此说,主流性价值观的垄断程度恰恰与社会统治有关,也与人的个体自由有着密切关系。
回顾中国社会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的历史,婚前性行为、单身人士的性行为、老年人未婚同居、同性恋等,都曾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洪水猛兽,但最终被社会所逐步接受,而且用时并不太久。这种转变并未像当初反对者所预言的那样成为社会堕落的标致,而恰恰被今天的公众认为是社会更加成熟、理性、宽容、自信、多元的体现。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对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报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时,人与人之间无谓的摩擦和内耗就会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还有人说,我看他做这些事就觉得恶心,他伤害了我的价值观。是这样的。但是,你的价值观不是也在伤害别人的价值观吗?我们应该倡导价值观的多元和谐并存。
【教学过程】
组织者:结合我们一起谈到的关于性骚扰的议题,大家能不能来谈一谈,影片中胡安对两位女士的性邀约算不算一种骚扰呢?
【教学提示】
组织者引导学生们围绕胡安的性邀约的行为,以性道德、性人权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争取形成观点的交锋,让学生们之间互动,组织者只引导话题。关于性骚扰的议题,参见本书电影《北国性骚扰》的相关议题。
【教学参考】
性人权的视角主张,性一种人权。所谓人权,与生俱来,生而平等。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的性行为方式的权利,只要这种选择没有影响到别人的选择就可以。无论一个人都选择什么,无论他的选择多么与众不同,即使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赞同他的选择,也应该尊重他选择的权利。因为身体是他自己的,性是他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性人权,包括性自由权、性平等权、享受性福的权利,等等。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行为方式,这是你的性自由;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你都享有与其他所有选择平等的权利,这是你的性平等权;同样,你享受用自己的选择追求性的快乐与幸福的权利。只要一个人的选择没有伤害、干涉别人的选择,一个人的性人权的行使没有侵犯别人的性人权,那就是应该维护的。
性人权与性道德的关系是:性人权高于性道德,符合性人权的性道德是真正的性道德,而违背性人权的性道德便是侵犯他人权益的、虚伪的假道德。
一个社会,应该保障公民的性人权,而不是剥夺公民的性人权。
一个充分尊重了个人选择的社会,才是一个进步、民主、开放、包容的社会。
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社会不就乱了吗?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得到尊重,每个个体都有机会充分自我实现的社会不会“乱”,而将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真正和谐进步的社会。
以性人权的视角,我们再来看一看胡安的性邀约。发出这样的邀约,是他的权利,拒绝或接受,则是被邀约者的权利。无论是维姬一开始的拒绝,还是克里斯蒂娜一开始的接受,都是她们在行使自己的性人权。面对性邀约,你可以不喜欢,这是你的性价值观,但是邀约者并没有侵犯你的权利,除非你拒绝后他还继续纠缠你。而性强迫,就是在你拒绝后继续纠缠,甚至“霸王硬上弓”,是对你的权利的侵犯。所以,邀约的人不是性骚扰者,纠缠强迫的才是。
有人可能认为,你明明应该知道我们之间没有亲密关系的,所以我不可能答应你的,你还来邀约,这不是骚扰吗?可是,为什么没有稳定亲密关系的人之间就不能性邀约或者会被认为理所当然“不可能答应”呢?两个陌生人之间可否相互邀请见面、吃饭、看电影?这些会被认为是骚扰吗?
组织者总结:尊重别人和你不一样的性价值观,是性人权的体现。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并不要求大家都形成统一的观点,而是希望能够引入不同的观点,形成碰撞,触动我们每个人都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变得开放,我们的思维也变得敏锐。这是性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即人的成长。
最后,也谢谢大家对本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多元观点的包容!谢谢大家对多元言论的尊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