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北京,站在路边的银杏树飘扬着响亮耀眼的金黄,若在晕黄的下午阳光里,有一个柔软的长沙发,找一个书店消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我想是值得的。
于是,借着朋友的约去宋庄,探访一个叫做蜜蜂的书店。
我住在西四环,而宋庄在东六环外,在繁华的国贸桥,排了老长的队,挤上去宋庄的公交车,找到一个座位安顿下来,四处望去,发现车上的乘客差异极大,有一波很朴实的棕色脸膛的农民,结结实实地扛着大大小小的布袋和编织袋,鼓鼓囊囊的,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另外一波就是年纪轻轻的,白净面皮,有点敏感柔软,甚至略带神经质的年轻人,背着双肩包,穿着潮流的衣服,成双结对,或者三五一伙。这样两类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的人,都挤在去往宋庄的公交车上,颇为有趣。
看来,宋庄艺术家们的群体吸引力还是很强大的,可以把这些孩子从大老远的地方招惹过来。宋庄是不是会成为第二个798呢?拭目以待吧!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到达了,在元亨利站下了车,弹一弹尘土,继续前行,按照朋友的指引去摸索书店的所在。
很快,蜜蜂书店就在路边了,我远远地看到了店主人,不管他,当做不认识,先扎进书店再说。
我看店,一贯不太习惯主人陪同,既搅扰人家,也拘束自己。即便是熟人,还是当做不认识为好。
进得门来,入口就有一个绒面的蜜蜂公仔,浓眉大眼,憨厚实诚的样子,看来是个勤劳的工蜂了。
书店进门的左侧,是做成了两级楼梯的回廊,顾客走到书店尽头折回来方可上楼。右侧,是高低错落的艺术书架。中间是展台。
顺着左边的书架看过去,引人注目的是图书分类签,都是用毛笔字书写的,颇有功底的行书让我很是欣欣然。只是书架和分类都不能仔细看,从店主告诉我要开店到开出店来,不过一个多月时间,看来速度快和效率高还是很难兼顾的。
书架制作的粗糙和类别布局的不精到,是急就章式开店带来的必然结果了。
书架最底下一栏落地是个大毛病,打扫卫生的时候图书极易被污损,而且员工或者顾客拿取图书也都极不方便,一般而言书架的底栏最好还是和地面至少距离五厘米为好。
因为书店不大,也就一百多平方米,对分类的要求也就不必很高,分类的做法完全不必按照大书城的做法去求精细,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图书结构和顾客定位做得有趣味和创意。
当然,基本的错误还是需要避免的,比如把海岩的小说和咖啡、茶、红酒品鉴之类的书放在一栏,且置于书店靠墙长廊的末端,岂不是无意间就埋没了?虽然这书在此地未必就真的好卖。但是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对于书店来说还是必须按基本规则做。越是大众阅读的书,越要放到容易接触的地方;越是目的性购买明确的图书,尤其是专业图书,就越可以放到边角上去。如此,随机购买和目的性购买的顾客,均可各得其所,两不耽搁。
浏览展台,陈列的选品还是不错的,突然发现每个展台上都放着个小篮子,里面都是白手套,旁边依然是毛笔字的提示:爱书吧,翻阅请戴手套,谢谢!
看书戴手套,于我是很不适应的,那样指尖在纸面轻轻滑过的感觉岂不是就没有了?转念一想,也有道理,书店里面很多都是画册和作品集,这类图书的顾客对书的要求往往是很严格的,一旦发现污损,就等于葬送了此书的生命。
我仔细观察了进来的每一个读者,在发现书店的提示以后,都静静地戴上了手套,无一例外。看来,爱书还是人同此心的啊!
我也去戴手套,怎么回事?似乎都是女式手套一样,我并不茁壮的手居然有点费劲。戴上以后,就感受到第二个问题--我是个没有洁癖的人,但是也的确没有和一个陌生人戴同一双手套的兴趣,即便可能是窈窕淑女。倘若遇到挑剔的读者,书店如何回应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正在寻思中,一个四川腔的普通话侃侃而谈地响亮起来。我回头看,一位老先生挑了五六本书,在工作台和店主聊了起来,好一段高论。这俩谈兴一高,相约就坐,一边喝茶,一边续谈。
我不由得想起当初自己刚开店的时候,在书店和爱书人聊天,也实在是一桩乐事。现在卖场大了,自己也越来越脱离一线的工作,这种开书店的乐趣,倒是稀有了,心下怅然若失……
以书交友,是小书店独特的际遇和魅力,这种由书生发的人际互动,无论于书店业主还是读者,都是欣然快事。在这样的情境中,店主和读者就不再是单薄的买卖关系,而是书的同好者,思想的交流者,甚至由此成朋友在小书店是常有的乐事。
送走老者,和店主聊书店的状况。一个疑问就是:畅销书卖不动!很多畅销书都卖不动!!但是一些认为不是很好卖的书比如《恶之花》倒能卖得很好。看来放之四海而皆卖的畅销书,居然在宋庄落马了,实在是个有趣的现象。
我考虑到的因素有两个:宋庄的顾客群体有三种:A.原住民,当地的务农居民;B.移民,潜入宋庄的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C.游民,被移民们招惹来的艺术爱好者。
这三种人中间,A很难是畅销书的读者;B也不是,甚至可能是畅销书的鄙薄者;C是畅销书的读者,但是即便宋庄也才兴起不久,游民远比798少很多,书店新开,他们基本上就没有找到这个书店。事实是否如此?有待验证,姑妄言之吧,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第二个疑问就是:艺术类图书的顾客常有,而要求买《新华字典》的顾客也常有,怎么办?我想这个问题的解释应该比较简单,A类顾客中的很多孩子在上学读书,买《新华字典》是肯定需要的。只是店主徘徊于自己的书店明明是销售社科文艺类图书,这些孩子不但要买《新华字典》,以后还要买教辅材料,怎么办?
这个问题颇为难,我以往也遇到过,十五年前我自己开店时,第一次进货就采购了一大堆三联、商务的好书,自己兴奋得要命,但是结果却基本卖不动。来的顾客也有识货的啧啧称好,可就是没有业绩。反倒是少儿读物、养生保健、考试教辅销得贼快。
其实书店开业了,她只是一颗种子,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来,由不得那个播种的人主观臆想,除非你愿意用枯萎做代价。再者,究竟书店是什么?
我总认为,书店好比一棵树,是要为自己所立足的商圈读者服务,带来一片阴凉的,并不是店主自己种出来显摆的。商业的天职就是通有无,经由自己的努力,让好东西被更多的人群分享,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身在宋庄了,那么就安安心心地为这个区域内的读者好好服务,给宋庄的孩子们多准备些好书也是一桩功德,至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倒在其次了。店主不也说要“参与构成宋庄精神生活”吗?
聊聊天,说说话,一个下午也就过去了。
我准备告辞的时候,发现工作台后面的MM正在用宣纸做着手工的名片,每一张都有她自己的速写头像,笑容可掬。非常用心地为每一张名片钤印,那样的专注和用心实在是让我感到,这样的名片其实就是一件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一个书店总是需要一些特殊的东西,让大家能记得住她,想得起她,就像现在我面前的这张独特的名片一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