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三千多首民谣在中原大地传唱,有“风”,有“雅”,有“颂”。那是民间的流行歌曲,昂首呐喊,抚摸内心,闪烁人性光辉;那是中华文学高地的发声。经“行人”搜集、梳理,被周王朝乐官编成三百○五首(也传为孔子所编选),曰《诗经》,又叫“诗三百”,于是中华文化的修炼与操守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源头。“风雅颂”演绎庙堂与江湖人生哲学。“风”歌颂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张扬,尤其是对爱情的赞美。“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
“诗三百”曾经是儒家经典,孔子却不采“风”,说:“郑风之乱雅乐”。郑即郑国,即现在的郑州新郑。“郑风”有二十一首。明代重臣、新郑人高拱则认为:“雅为古调,郑乃新声,新声多悦之,故能乱雅。”民间俗声压倒了雅音——王畿之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郑国故城出土大批青铜器——编钟,它登堂入室之后,仍能击打出美妙的音乐,“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现今的“美女如云”盖出于此。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到三千年后的今天——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初、2000年初、2014年初,一个民间立场的文学样式——小小说问世并日渐丰盈。《“书法家”》《苏七块》《雄辩症》《陈小手》《立正》等,洋洋洒洒数万篇,佳作“三百”,飞入寻常百姓家,入高校,进机关,在中国各地,在世界各国,它们集束成群,如春潮涌动。
小小说,被称之为文学中的“英俊少年”,诞生和发轫于中原名城郑州,郑州被誉为“小小说圣城”。小小说,民族文艺,大众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颂曼福,我颂著祺,我颂撰安。小小说,对物象和内心的概括,给人精神带来感悟;小小说,一个个故事,用一生积累一份情感,给人以尊严。
小小说,民间立场,与三千年前的《诗经》哗然对接。
人的一生,都会孜孜不倦地寻找他的发现,杨晓敏发现了“诗三百”与小小说共同的根性,它叫《小小说是平民艺术》。
《史记》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唐、虞、夏、商、周王朝建都在“三河”,“三河”乃中原的核心,八方辐辏之地。郑州刚好处“三河”中间,扼据全国交通要冲,自古至今亦然。
可以这样说,平民艺术的小小说发轫于“天地之中”的郑州,自有它的胸襟与气度,它回响“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自信与豪情。《百花园》《小小说选刊》汇集的数以万计的小小说,透出的是文化涵盖和时代底细。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盖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