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隗偷眼看去,见昭王眼眶发黑,还没坐上片刻就叹息好几次,便询问因由,表示愿为大王分忧。昭王嗫嚅半晌,红着脸说了那桩难以启齿的丑事,要郭隗想办法惩治苏秦。
郭隗听罢,便劝昭王道:“事既至此,急也无用。唯保持克制,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为上策。”他顿了顿,又说,“若大王一怒之下做出过分举动,容易使事情复杂化,闹得天下汹汹,反而使自己脸上无光。莫如权当没有这件事一样,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昭王说他咽不下这口恶气。
“这可以理解。”郭隗又说,“作为子女,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母亲越清白越好。可是,若从母亲的角度考虑,她还有个人幸福问题。那次政变,大王借齐兵人燕,虽然除了乱臣子之,却贻害了先王。大王夺回了王位,太后却失去了老伴。她的后半生,只能空守后宫,孤苦伶仃。这是何等残酷啊!大王想过没有?”
经郭隗一说,昭王顿感开窍,心里渐渐生出愧疚,觉得欠了母亲许多。他说:“诚然,母亲之过可以不予追究,但苏秦却不能饶恕,他勾引母亲,侮辱寡人……寡人想将他秘密处死。”
“不可,不可。大王此时处置苏秦,有百害而无一利。”郭隗急忙开导,“苏秦乃饱学之士,天下闻名的游说能手。国家正在用人之际,怎能随意处置贤能才俊?再说,大王求贤若渴的美名刚刚传遍各国,若在此时处死苏秦,传扬出去,必使天下贤士寒心,以后还有谁来投奔燕国为大王效劳?”
昭王被问得哑口无语,怔怔地望着郭隗想心事。
“再者,”郭隗接着说,“齐国亡我之心不死,至今仍在边境陈兵数十万。若因杀戮引起时局动荡,齐军必乘虚而入,上次的悲剧又将重演。”
昭王怔了片刻,叹道:“如此一说,倒便宜了他。”
“那也不见得。”郭隗说道,“苏子东窗事发,已觉身败名裂,臣再施一计,管教他付出生命代价。”
“是何妙计,爱卿快快献来。”昭王迫不及待地催促道。
“大王莫急。在听此妙计之前,臣先说一段故事。”郭隗谏君,喜欢引经据典。他说,“当年,楚庄王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解除了长期郁积心中的隐患,心情特别舒畅,便在渐台之上置酒大宴群臣,连宫中妃嫔也都参加。庄王兴奋地说:寡人自亲政以来,远离声色,不御歌舞酒宴,迄今已有六年了。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平安,寡人愿与众卿同乐,一切礼节全部免除,诸卿务必尽欢而散。群臣尽行拜贺,然后依次就座。美酒佳肴,纷然杂陈,钟鼓齐鸣,丝竹共奏。君臣直饮到日落西山,依然兴致盎然。庄王命人点起灯烛,继续畅饮。
“庄王为了更助酒兴,便命自己宠爱的美人许姬和姜氏出来侑酒。两位美人款款来到大殿之上,就像三月春风吹进宴会大厅,顿使文武百官躁动起一股异样的兴奋。两位美人亲自把盏,向众官一一斟酒。见了美人的明眸皓齿、软语香风,一些年轻将领早已心旌摇动、不能自持了。但碍于大堂之上,灯火通明,众目睽睽,虽然心猿意马,却也不敢放肆。
“这时,忽然起了一阵大风,所有灯烛尽被熄灭,大堂之上一片漆黑。席中有一人,窜到许姬面前,扯住她的袖子,伸手捏住她的手腕。许姬用力一挣,想挣脱开来,谁知那人反而顺势抱住许姬。许姬急中生智,伸出左手揪住那人帽缨。那人急忙闪躲,帽缨竞被扯了下来!吓得那人慌忙松手,溜了回去。
“许姬拿着帽缨,绕到庄王面前,附耳奏道:妾奉大王之命,敬百官饮酒,其中有一人,趁灯灭之际强牵妾袖,欲行无礼。妾已拿到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命人掌灯,查出无缨之人,治其无礼之罪。这时,正好侍人取火进来,庄王急忙下令:且莫忙着点烛。寡人今日宴请,相约与诸卿尽欢,请诸卿都脱下帽缨痛饮,不绝缨者,吾将重治其罪。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