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为成都作证》:
1996年底,一支由成都市考古队、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日本早稻田大学、新津文管所组成的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进驻宝墩,经过数月的调查,认定诸如蚂蟥墩、李埂子、余埂子等土埂子也是城墙遗址,它们围成了一座长1000米、宽600米的古城,面积约60万平方米,这也是成都平原乃至中国西南最大的史前古城。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段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成都市考古队希冀在宝墩古城寻找到有关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更多线索,游埂子也就成了本次调查的突破口。
276万平方米 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
游埂子长约500米,残高0.5~3米,最宽处22米。由平地起建,在中间堆筑数层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夯打,城内侧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堆筑层次少,故坡略陡。这样堆筑起来的城墙往往墙体庞大,坡度却比较缓和。出于防御的考虑,城墙外围往往开挖壕沟,也就是通常说的“护城河”,而中国南方充沛的降水量与频繁的洪灾,也需要壕沟排水、泄洪。
游埂子距离1996年发现的西城墙约600米,同为东西走向,这是否意味着它可能是宝墩古城的外城墙?带着这个疑问,考古工作者又接连找到了石埂子、狗儿墩、王林盘等土埂子,确认其为宝墩时期的城墙遗址。
新发现的城墙皆位于1996年发掘的古城外围,围成了一座更加恢弘的古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