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特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曾入选为2009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徐贲先生在这本文集中,从人的存在价值和与之相称的、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来思考记忆,由此提出:人为什么记忆?记忆什么?以何种形式记忆?偏重什么记忆对象?如何在记忆中汲取人类共同的教训?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作者而言很重要,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更为重要。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阿伦特、雅斯贝尔斯、哈维尔等人对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灾难的“政治教训”记录,这些思想者都坚持人的公共存在,作者警醒世人:没有成为公共政治思考的个人道德思考很容易被当作一种多余的声音,然后被人忘却。
3、徐贲先生在书中还谈到了“见证”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在一个苦难见证者众多,但却很少有人站出来作见证的社会里,增强“作见证”的意识便是培养公民人格和发挥公民作用的重要内容。
对于人类经历的共同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人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应该记住什么。记住过去的灾难是为了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避免在未来产生新的灾难。
在对人道灾难的记忆中,最能帮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义和做人尊严的就是“见证”。任何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是苦难的见证人。但是,即使在苦难过去之后,也并不是所有的苦难见证者都能够,或者都愿意为苦难作见证。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比想象得远远浅薄和错漏,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重新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正视对历史和过去的背叛,恢复对历史原貌的理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