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3年、累积采访150小时,每一个战士都是一部战争史。
· 平凡与坚实、壮美与崇高,个人命运在家国前途面前如何书写。
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聘请抗联史专家为顾问和采访人,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新疆、广东等地,对60多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和研究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并收集到了数十份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 首次将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序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中国东北的辽阔大地之上、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爱国的官兵组织起来,组成抗日义勇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中国局部抗日战争的先驱。到1933年,自发建立的抗日义勇军各部虽然遭到日本强大武装力量的镇压而陆续失败,但东北人民的抗日烈火并没有熄灭,反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坚持抵抗而继续燃烧,这就是继抗日义勇军之后在东北大地始终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最多的时候达3万余人,组成11个军,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但是相对数十万拥有重兵器的日本关东军仍始终处于劣势。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侵略者,抗日联军的抵抗是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八女投江”表现的视死如归的精神都广为人知,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和国家利益的决心。
许多人都知道《松花江上》那一脍炙人口的歌曲,也知道东北有辽阔、富庶的大地,是盛产大豆、高粱的祖国的粮仓。但是,被日本军队占领后的东北,则完全没有歌词里那样的浪漫。抗日联军用生命保卫东北大地的年月,不仅是以陈旧的武器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的浴血奋战的岁月,而且还是在严寒的气候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争取生存的岁月。我曾经在东北的黑龙江省生活、工作过许多年,深知那里冬天的冰天雪地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有一年的冬天,我曾经在黑龙江省的尚志县(当时称珠河县)考察当年赵一曼再次被敌人追捕的地方,当时的气温几乎低于零下30度。我们的吉普车行进在公路上,尽管把暖风开到最大,但车窗仍然结了厚厚的白霜,只能从中心部分向外观察。周围的平原完全被大雪覆盖,远处蜿蜒的群山也是白茫茫一片,所以视野极其开阔。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年赵一曼曾藏身在山中的小木屋中,尽管相当隐蔽,但由于极为寒冷,不得不点火取暖。远在数十公里之外的敌人,就是循着山上冒出的烟很快将赵一曼再次捕获的。听了这一介绍,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东北的冬天是那么严峻,栖身在山林里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在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的隆冬,能够周旋于敌人的包围中,争取主动,其环境之艰苦与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称赞东北的抗日队伍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9年,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抗日联军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的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但弘扬其精神,继承其意志是永远不过时的。这本书中记录的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在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步 平
序
前言
“我从朝鲜来到中国”
——从汤原游击队到八十八旅的李在德
“谁都不想当亡国奴”
——从伪满靖安军到抗联教导旅的陆保平
“我们掉队了,我下山那会儿是21岁”
——17岁加入东北抗联,19岁当排长,
21岁负伤回家的潘兆会
“怕死我能出来革命吗”
——三捕三生的地下交通员赵三声
“滴滴滴滴答滴答哒”
——在苏联通讯连里发密电的孟宪德
“这个女孩子不一般,挺能行的”
——没上过学的苏军翻译周淑玲
“对日本子我恨,也有家仇也有国恨”
——“八女投江”的见证人胡真一
“之后我和家里人都没有了联系”
——背井离乡八十载的于桂珍
“抗联活下来的命都大得很”
——从小马倌到警备司令的卢连峰
“一小时候我就恨”
——从小加入抗联的吴玉清
“那你叫刘淑珍吧”
——东北抗联老战士刘淑珍口述史
“是共产党把我救上来的!”
——一生都与抗联息息相关的李敏口述史
“我的妈妈是抗联吕老妈妈”
——吕凤兰和抗联吕老妈妈
“我放牛娃出身,什么我也不怕”
——发现敌军机场立大功的张正恩
“得了这50发子弹就跟俺得了命一样”
——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传令兵黄殿君
“我终于又有了家”
——在抗联队伍中长大成人的王铁环
“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罗登贤同志”
——东北抗联元勋冯仲云之女
“他们的经历太难了”
——一家六口参加抗联的赵艳芬
“我父亲是警卫班班长刘玉泉”
——刘玉泉之子刘士波
后记
我们口述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记者,中国记者陈翰章成了游击队指挥官,与日军的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大佐同归于尽。
我们口述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档案,能够看到总政委魏拯民最后的信件,是因为日军在他牺牲时拿到了这批文件。
那一战,我们的好男儿血染关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在这里打响di一枪,又在这里鸣响了最后一枪。漫长的十四年,白山黑水处处留下中国人不屈的身影。从嫩江之畔,到呼伦草原,我们从未停止抵抗。
那一战,波兰亡了国,法兰西亡了国,没有一个总司令以身殉职,但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
这是一支不朽的军队,这是一个不会沦亡的民族。
——萨苏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是“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的抗日英雄的集体。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而且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广为人知,但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会从一个更普通,但又是更感人的角度,弘扬抗联精神,继承抗联意志,从而让我们更加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
——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