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很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曾入选为2009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对现代性及其在现代公共政治生活中产生的种种话语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性对当今人类现实生存的实际影响,并指出在这种现代生活中,知识分子必须以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使得知识走向公众,为公共生活提供特殊知识,克服公众生活思考缺陷。
3、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知识分子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富有生命力的话题。徐贲的分析与论述参照中外历史、博引西方理论,在中西对照中既将各种概念作理论的剖析,也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对我们重新理解当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生态、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徐贲文集: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收入了徐贲先生的文化批评文章,于2005年出过一版。本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新增若干文章,更加切中当下的公共生活。在本书中,徐贲先生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与公共生活作为主题,探讨在当下,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徐贲先生在这本书里针对中国当下面临的多种现实困境,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当何去何从。
展开
——傅国涌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
★不管徐贲自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是在追求欧洲传统的“知识整体性”的学术理念。与这种理念结合在一起的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有一种共同的、难以分割开来的价值观:人的自由具有不可剥夺的价值——人的主体自治价值、他人的幸福也就是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目的一致的价值和人类各个成员有平等尊严的价值。关于这三种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在徐贲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大多数文章是从第三者的立场叙述,叙述和论证合为一体。援引的文献即使非常艰深,徐贲通过自己理解后的转述,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通过“讲故事”,文体变得平易,显示他的“业余性”,而这种“业余性”正是公共性所必需的。
——孙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