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
一、蒋介石追忆早年生活对于蒋介石的身世与早年生活,坊间有不少的传说,多有“演义”性质。蒋介石是如何回忆与看待自己的早年生活的呢?《蒋介石日记》提供了答案。
1.蒋介石何时回忆早年生活蒋介石自1918年开始记日记,其后,写日记成为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一,一直坚持到1972年手抖不能写字为止。蒋十分重视个人历史的“完整性”,对于1917年之前的生活也根据记忆所及,专门进行了较详细的补记,并定名为《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与其他日记一起收藏。这是蒋介石对早年生活完整的回忆。
现在仍不能准确地判断《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补写于何时,但其中的两段文字透出一些蛛丝马迹。
一段是蒋介石亿及18岁在宁波求学时,老师顾清廉鼓励他读《孙子兵法》,“以为将来干城之选,不料至今真为军事治兵家矣。”另一段是忆及在日本高田实习时的艰苦生活,“当时甚觉将来与邻邦之作战或有甚于**者,故事事争先,不感其苦。”蒋自诩为“军事治兵家”,又说到与日本作战事。由此推断应该是在对日作战时期。再由《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全文超过七干字,文字中略透出居高临下的感觉,说明写作时心境尚好,如果不是有段较长的安定轻闲时光,恐难完成来推断,故应该是写于蒋已手握军政大权且与日本发生局部战争的1934——1936年之间。1936年10月,蒋介石在其50岁生日时曾有《报国与思亲》一文公开发表,对其家世有所回忆。比较之下,二者写作的心境很相近。
《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是补叙往事,虽成稿较晚,在胡佛研究所的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目录中,仍排在最前面。相对于其他部分,这部分保存并不好,有不少的虫蛀与破损处,给辨识带来较多困难。幸而无大面积的破损,加之以记事为主,结合前后文大致可以读通。
2.早年的家庭状况、亲情与童趣1887年蒋介石出生时,其父蒋肃庵在浙江奉化溪口镇开设玉泰盐铺,经营盐、酒等,并有些薄田,在当地属于中等人家,衣食无虞。但他9岁时,其父病逝,家境由小康而衰落,其母王采玉维持家庭。家庭的变故,使蒋介石自小便体会到世间炎凉,记忆深刻。
蒋介石印象最深的便是他们孤儿寡母被人欺凌之事。当时奉化乡下有收“空粮”的旧习,即乡村中田地租税之外多出的部分,通常应该由乡村中的首富大户承担,而大户常恃势大而往下转嫁摊派,反而成了孤弱者家多出而大户少出。蒋介石10岁后,家中常为人所欺,被摊派甚多,其母孤苦无助,筹款不易,常暗自流泪,她一面恳求有所减免,一面希望能“延欠数日”,却被差役以“赖粮不付”的罪名告到官府。
蒋家亲友“忌嫉余母子之寡孤财产,不惟不为之助理,而且催衙役发牌票传余到官。”蒋母气急生病,只有忍气吞心,出钱了事。这样的事情使幼年的蒋介石印象极深,自称:“余自此乃知社会之黑暗与不幸,而更恨世态之炎凉,……惟知嫌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之狼狈为奸,压迫孤寡之情不可言说。”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既养成了蒋坚定倔强的性格,对母亲与家人的依恋,也使其萌生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家境、改造社会的念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