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哈佛幸福课 专著 : 最新升级版
0.00     定价 ¥ 36.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仙霞新村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09377161
  • 作      者:
    徐佳九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你是否听到了幸福的脚步?
  其实幸福时常来敲门。
  是我们忽视了她,
  还是我们自身根本就不具备获知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门技术,需要我们精心钻研。
  哈佛大学*受欢迎的公开课,获知幸福方法、训练幸福能力。
  与心灵导师一同开启幸福之门。

展开
作者简介
  徐佳九,图书策划人,天健图书策划工作室总编辑。曾策划、编写《秘书的秘密》系列,《哈佛时间管理课》《哈佛情绪控制课》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让人们理解幸福并找到幸福,哈佛大学的很多心理专家都开设了“幸福课”这门积极的心理学课程,颇受青年人的欢迎。哈佛幸福课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发现了这样一种规律:绝大多数的人不仅在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且还在追求完美的生活。而这恰恰是世界上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幸福的*大原因。完美主义者认为人生道理本身就应该是一条笔直而坦荡的直线,他们恐惧失败、畏惧挫折,在这样的苛求中,生命之旅自然会由于负担过分而导致无法体会到快乐。其实,生活真的很简单,获得幸福也很简单,如果你感觉自己幸福,那么你就一定会幸福的。幸福总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心的人一定会幸福快乐。下面就让哈佛大学的专家们引领着我们的心灵,一同寻找幸福吧!
展开
精彩书摘
  少一点期待,就多一点满足
  英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富勒曾说过:“当人们期待更好的时候,良好也就不被当成良好了。”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艾伦.休恩梅克对此解释为,让人们难以知足的,往往是自己许下的诸多愿望,所以,愿望少或低的人更容易满足,也就更容易获得快乐。有些人在生活中感觉不到快乐,其原因多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想要却得不到,所以备受煎熬。
  我们时常对生活充满着期待,希望自己可以达到某一个目标,又或者可以获得某些东西。而一旦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心中便好似万只蚂蚁爬过,万根尖锥扎过般难受。也许,这种期待在某些时候可以促使我们进步,但如果期待越来越多,而能力、精力都无法达到的时候,便会打破这一个平衡,让人坠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人是受欲望支配的动物,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之下努力、前进。欲望让我们进步,欲望也让我们充满创造力。当我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便会充满无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当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时,则会受到无穷尽的煎熬和痛苦。
  那么,究竟如何让自己轻松快乐呢?答案一目了然:少一些欲望,则会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期待,也就会多一些满足。对此,艾伦教授曾在自己的课程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叫李尔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弹钢琴,他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贝多芬,颇有天赋的他一直认为自己拥有贝多芬的才华,立誓要做贝多芬第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尔被发现有弱听,但他不顾家人的劝阻,还是坚持要学习钢琴,并且坚信自己就是贝多芬转世。所有人都为李尔的刻苦和创作才华感到由衷的钦佩,然而李尔却越来越不满足,听力有缺陷的他要付出别人更加艰辛的努力,他也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和贝多芬之间的差距,于是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其实李尔已经做得很好了,遇到任何困难都从不气馁,他的努力和才华都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肯定。然而,对自己过高的期待却成为了李尔痛苦的源泉。曾经,这个期待激励着他前进,然而,越来越强烈的期待成为了一种对自我的折磨。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期待得太高。我们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总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才华,总觉得我们应该比现在得到的更多、站得更高,永远不懂得满足,于是我们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对自己失望,仿佛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一个目标,仿佛自己所有的能力都被否定了。
  除了那些大的愿望之外,每一天,我们都或多或少会期待着生活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比如期待着今天能不能有一个惊喜,收到远方朋友的来信;或者期待着老板突然给你升职加薪;也有人期待着出去买张彩票突然就中了几百万,这些或多或少的期待作为生活的调剂。有时候,当一些小小的期待成为现实时,便会带来无限欣喜。只不过,当我们不懂得节制,把这种期待逐渐扩大,甚至成为了一种妄想,实现不了便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失望的阴霾。哈佛幸福课中有这样的案例:
  在著名的音乐片《窈窕淑女》中,有这样的一段剧情。男主角是一位教授,他平日里把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卖花女当作普通学生看待,直到卖花女离家出走,教授才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这位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淑女。对教授来说,再也见不到这位女学生是件十分不幸的事情,正是这个不幸让他察觉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两人的爱情正是通过彼此间的分离,才得以开花结果。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有了不幸,才能凸显出幸福的可贵。
  20世纪美国音乐巨匠法兰克.辛纳屈说过这样一段话:“美国是个不完美的国家,可是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不完美的国家。因为万一美国是个完美的国家,我们就失去了以后可以把他改造成完美国家的喜悦。”
  一个人若是得到完美的东西,就等于失去了可以得到比这更好的期待。由于得到的事物总有不完美之处,所以才产生要把它改造成更完美的希望。假如人生过于幸福,就失去了活在幸福中的喜悦,正因为人生难免有不幸的时候,才会产生要活得更幸福的希望。如果一切都顺顺当当,你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一个人可以展读命运的秘籍,预知时序变迁,将会使高山夷为平地,使大陆化为沧海……要是他知道机会将怎样把人玩弄,生命之杯满注着多少不同的酒液,啊!要是这一切能够预先见到,当他遍阅自己的一生经历,知道过去有什么艰难,将来又要遭遇什么挫折,那么一个最幸福的青年也会合上这本书卷,坐下来等死。”
  幸福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满足感,但是人要活得满足感,却必须先以某种缺憾为前提。因为只有存在某种缺憾的时候,人才不满足,进而才会不懈追求,才可能有以后的满足感。这样看来,缺憾是构成幸福的必要因素。
  戴尔.卡耐基曾言:“若我们有快乐的思维,我们便会快乐;若我们有凄惨的想法,我们便会凄惨;若我们有畏惧的思想,我们便会生病。”面对不幸、特别是那种个人力量一时无法扭转命运的苦难时,让自己保持平和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内心对未来的坚定信仰,相信生命中总会有美好的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幸本身并不一定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它也有可能会令我们更加消沉、更加愤怒、更加狂躁。令我们变得坚强的,是我们面对不幸时的心灵,当我们可以正视不幸、明白不幸的真实含义时,我们才有机会从不幸中学习到更多,并逐渐获得成长。
  哈佛幸福箴言
  哈佛学子、中国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曾经如此评价人生:“幸与不幸之间,只隔了一层薄纸,而你本身就是那层薄纸,你认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认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这位深受哈佛思想影响的智者一语道出了哈佛在看待生活的态度: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总是会荆棘与荒原,失去了千锤百炼的磨难,便不会有来日成功王冠的辉煌与璀璨。
  幸福是对不幸的征服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生活不太顺利,甚至遭遇了很大的不幸,那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与命运抗争,另一种就是顺从命运,任凭命运的摆布。如果选择了后者,那么这个人不可能获得什么幸福。
  消极等待命运安排的人,是最大的不幸者,失去了应有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就失去了真正体现人的价值的东西。寻求人生价值并不是寻求一个既成的东西,而是理想的实现。这要通过你的奋斗,通过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与命运的抗争才能实现。如果你的一生十分顺利,一切条件都是现成的,是别人替你安排好的,那么你除了无聊地享受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倒霉的事。如果偶尔遇到这种事,而且很快就过去了,那这并算不上什么不幸。如果在人生的一些重大、关键的事情上,遇上了过不去的坎坷,如患上了影响终生的疾病,在生活中遇到了意外的灾祸,工作中遭到误解屡受打击等,这都可以称得上是对你产生严重影响的不幸事件。
  遇到了不幸,该怎么办?你有必要告诉自己:不幸只掌握着50%的机会,剩下50%的机会还在自己的手中。然后你再告诉自己,勇敢地迎上去,不幸并不可怕。
  居里夫人成名之后,得到了很大的财富,但是在装点自己的客厅时,她却把那些过多的华美家具全部抛弃或者送人,只留下简陋的桌子和椅子,她说:“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这样简陋的装点,实在过于清苦,但是这样一来,居里夫人就不用成天忙碌于招待前来拜访的宾客,她丢弃了好的家具以便减少社交活动,从而保证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时间,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面对那些扔掉的华美家具,或许会有人觉得可惜,但事实证明,居里夫人的做法是明智的。对于一个身心沉浸在科学事业的人来说,那些招待客人用的器具显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变得不合时宜,倘使仍然执著于这些不搭调的东西,那么她的生活节奏就会被无情地打乱。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为那些已经失去价值的东西付出心血,不肯轻易放手,然而生活需要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旦把握那些无意义的东西,就必定会失去更多有意义的人生,不仅得不偿失,最终只会增加更多的人生压力。
  我们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也许是那些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东西,或者注定就要错过的东西。正如台湾著名漫画家几米所说:“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
  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注定要错过的,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抓住或得到的,执着于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只会束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痛苦之中,不如坦然地放手,这样既还了对方一个自由,也还了自己一份自由。这就如同爱情一样,当你妄想得到一段不属于自己的爱情时,一定要及时放手,因为你抓不住风筝的线,就永远没有放飞它的资格,你的执著只是执迷不悟。当你妄想抓住一段已经逝去的爱情时,也要及时放手,风筝的线一旦离了手,就应该祝福对方的自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曾经拥有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哈佛幸福箴言
  哈佛心理专家皮亚杰认为,如果为得到某种东西会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超过这种东西本身的价值,那么你不如趁早放弃。生活并非总是因为得到而显得更加美好,反而因为某些失去才更加惬意美妙。不论是因为得不到而放弃,还是因为错过而失去,我们都无需太过留恋。放弃了不适合你的追求,才有机会发现更适合你的目标,在失去中有所领悟,也是生活对你的补偿。
  拥有倾听的耳朵是幸福的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一篇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苦恼》,它里面讲到有一个叫姚纳的马车夫,这个人非常苦命,他的妻子、儿子都相继不幸去世,他也陷入了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要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当时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为此他痛苦极了。他反复在自己嘴里就这样念叨着:“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说?”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倾诉对象——与自己相依为命的那匹小母马。
  连一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找不到,人生最痛苦、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痛苦与别人分享就会减半,而快乐与人分享就会加倍。的确,无论我们的内心有多么的痛苦或者欢乐,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亲人或朋友与自己分享,那么这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吗?
  人们常常是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就容易眼界狭窄、思维封闭,眼睛死死盯在自己所遇到的烦恼中。殊不知,倾诉才是释放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
  倾诉的对象很多,既可以是足以信赖的亲人,也可以是言无不尽的知己,还可以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对亲人和朋友倾诉,可以得到理解和同情;对陌路人倾诉,则完全是一种发泄和排遣。由于此前互不相识,以后也难得有交往的机会,也不怕其将自己的心思进行扩散,所以更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求得痛快和“出气”。久而久之,你不仅将压力分解开来,还会在请教对方的时候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倾诉一下,至少压力少些,免得自己难受。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首先用物理公式来传达这个想法。他说:“压强公式P=F/S同样适用于测算心理压力。压力的大小等于外力除以接触面积,换句话说,当外力都是一样的时候,如果接触的面积大,压力就会变小。我们心里会有压力,一定有什么事情困扰着我们,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改变这件事,但要让心里的压力减小,我们可以跟其他人倾诉,让受力面积扩大。当然你要记得,不是只有痛苦才找人分担,快乐也要跟人分享,否则以后大家看到你就躲得远远的。最后,你也可以想想,如果你愿意当那个分享人家快乐的人,或是分担别人痛苦的人,我相信,你也会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因为很多人会很感激你的。”
  通过分享和交流,你还会发现,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若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遇到的不如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以这些难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幸福和最自由的人。直到那时,你可能就会知道,困境、难题、挫折、不幸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人必须享受的“快餐”。它既会困扰自己,也会光顾别人,甚至比自己的更严重,那你就能从某种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有可能获得新生,会更加自信而愉快地生活。由此,你就可以走出阴霾,看清看淡压力,并愉快地接受上天的赋予,无论是坎坷磨难也好,各种诸如结婚、升职等喜事也罢,你都会坦然地面对它们所带来的压力,并竭尽全力去解决。
  哈佛的幸福课之所以会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不仅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关注度之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幸福程度并不满意。无独有偶,一个关于“你幸福吗?”的话题引起了我国全社会的大讨论,但讨论的过程是,大家争先恐后的晒出不幸福的证据,结果是,一个比一个更不幸。如果我们把晒不幸当作乐趣,而不去规划一个幸福的未来,那么我们离幸福就越来越远了。
  拥有幸福感,才能乐享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交上好运的时候,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抱怨别人的运气比自己好,看到别人有了美满的爱情,就说别人交了好运;看到别人找到了好工作,就说别人好运常在;看到别人事事顺心,就会认为别人比自己命好。总是为别人的幸福感叹美好,却对着自己长吁短叹,抱怨自己运气太差,认为自己是一个缺乏好运的倒霉鬼。
  一个悲伤绝望的妇人决定投河自杀,原因是她的确遭遇了许多不幸。先是结婚5年的丈夫弃他而去,紧接着她唯一的精神支柱——3岁不到的儿子,也在一场意外中丧生。妇人不知道老天爷为何对她如此残忍,把她拥有的东西一样样剥夺。她觉得继续活着再无意义,不如一死了之。
  妇人刚投河,就被一位好心的老艄公救上了岸。妇人哭着说,为什么连死的权力都要被剥夺。于是老艄公就问她:“看你年轻尚不大,人生之路还长着呢,怎么就选择轻生了呢?”于是妇人又向他哭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
  老艄公听了之后,沉默片刻便问她:“那么,5年前的你,生活得怎样呢?”少妇说:“那时候当然不一样,因为我还没有结婚,没有丈夫和孩子,所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老艄公对她说:“如此来说,命运之神也只不过把你又送回5年前而已。你现在的状态和那时差不多,一样没有丈夫和孩子,可以过着无牵无挂的生活。”
  妇人听了老艄公的话,觉得有道理,便决心从今以后快乐地生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妇人最初的忧伤绝望,是纠结于她的失去之上。因为5年来,她把自己的幸福维系在丈夫和孩子身上,所以悲喜全由他们掌控。一旦她的家庭破碎,便觉得失去了幸福的支撑,变成了全天下最不幸的人,也因此而厌倦活着。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大家都是依托着某一些的精神支柱而开心着、烦恼着。想必这也是当代人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吧!其实,人的幸福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如果我们总是把它同外在的因素联系起来,那很不幸,你的幸福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所以,我们要培养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那就是客观公正地面对得失,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