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论语讲读
0.00     定价 ¥ 8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201117065
  • 作      者:
    赵松元,张中之编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赵松元,湖南武冈人。字元白,别号韩山居士、瑶光阁主。韩山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副所长,韩山书院副山长、韩山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诗词学》主编、《饶学研究》副主编,受聘为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秘书长、广东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国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等。
  
  张中之,原名张加和,广东饶平人。别署见素斋主人。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擅古诗文辞,馀事书画,曾获2012年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季军、“彭寿眉杯”国际大学生研究生咏花诗词大赛优胜奖。现为广东教育出版社书法编辑。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讲读》是一本解读中国传统经典《论语》的讲义。
  《论语讲读》以讲读的形式,将今本《论语》的内容进行逐条解读,每章末附白话译文,便于读者理解。
  《论语讲读》主要以传统的训诂学、文献学为解析方法,结合历代注家的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孔子之言行、孔子之思想、孔子之人格气象,展示《论语》中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
  《论语讲读》充分挖掘《论语》孔子精神及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古为今用,传承高贵精神、高雅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予以引导。
  《论语讲读》适用于大学本科、研究生学段的专题课程教学。
展开
精彩书摘
  《论语讲读》:
  一、孔子的家世
  关于孔子的家世,现存可信文献有《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世本》本原为十五篇。《世本》对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先秦时期尝试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行者)、《左传》、《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其中以《世本》与《史记·孔子世家》最为系统。
  春秋时,鲁国孟僖子曾说,孔子是圣人之后。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遥远的过去说起——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遂从王室转成为诸侯。四传至宋湣公。宋湣公长子弗父何(又称“佛父何”),次子鲋祀。宋湣公不传子而传弟,是为宋炀公。兄终弟及,本是商代原有的制度。但当时已盛行父子相传。鲋祀弑其叔父炀公,想要立他的兄长弗父何为君。但弗父何考虑到,自己若为君,则当治其弟的弑君之罪,从而酿成新的家庭悲剧。因此,弗父何让而不受。于是,其弟鲋祀立,是为宋厉公,而弗父何仍为卿。弗父何是孔子一系的先祖,于是孔子先世遂由诸侯家又转为公卿之家。因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因此孟僖子乃谓孔子是圣人之后。
  弗父何曾孙正考父,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为上卿而不自满假,自奉甚俭,修养颇高。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为孔子六世祖。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因获赐族之典,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为氏,乃日孔氏。宋宣公传其弟为穆公,孔父嘉为大司马。穆公又传其兄宣公之子为殇公,孔父嘉受遗命辅佐嗣君。华父督欲弑君,遂先杀孔父嘉,引发了宋国内乱。
  孔父嘉曾孙日孔防叔,畏华氏之逼,乃奔鲁。为防大夫,故日防叔。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所治在东防(今费县东北)。孔氏奔鲁后,卿位始失。孔防叔在鲁,虽为大夫,亦只受禄而未有封地,其身份只是士,而不再是贵族。至此,孔子先世遂由贵族公卿转为士族之家。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亦称陬叔纥。叔梁纥武力超群,当时以勇著称,立有战功(《左传·襄公十年》有记)。
  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日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季女徵在,而生孔子。
  二、孔子的生平
  关于孔子的出生特别有趣的是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的描述: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这里,“野合”二字颇堪玩味。之所以是“野合”,应是指不合礼仪的男女婚合。据考,当时叔梁纥66岁,已年近古稀,而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不满20,乃是青春少女,因年龄相差过大,不合礼仪。故云“野合”。司马迁此一重大实录,所特别具有的思想史意义,是把孔子还原为平凡。又,孔子之所以名丘,字仲尼,一则与他父母祷于尼丘山(即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有关;一则与他生下来后形相有关:“生而首上圩顶”,圩,凹也,中央低而四周高也。此语意即生下来后,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凹了进去,故取名为“丘”。这表明,孔子之生后形相,亦无神奇之处。当然,孔子长大以后,“长九尺有六,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
  孔子的生平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贫寒的少年时代(15岁以前)
  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孔纥去世。母亲带着他,离开原来居住的陬邑昌平乡,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即今孔子故宅所在地),没有顶梁柱,孤儿寡母,生活之贫寒可想而知。是母亲在艰难中把孔子抚养成人。
  鲁国是周武王胞弟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学养。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音乐(即所谓“周礼”),主要就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长期在周王朝担任执政,他的长子伯禽代他做了鲁国的国君。据传伯禽从周都前去鲁国就国时,带去了其他诸侯国所不能得到的天子专用的礼乐、器物、典册等,于是鲁国成为唯一能用天子礼乐祭祀天地祖先的诸侯国。伯禽还带去了太史、太卜等文化事务的管理者和官吏。伯禽治理鲁国,严格依据周礼的规定,变化和改革鲁国原来的风俗、礼乐。在伯禽的的治理下,周礼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在鲁国得到了十分完善的保存和发展,故鲁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
展开
目录
导言
学而第一讲读
为政第二讲读
八佾第三讲读
里仁第四讲读
公冶长第五讲读
雍也第六讲读
述而第七讲读
泰伯第八讲读
子罕第九讲读
乡党第十讲读
先进第十一讲读
颜渊第十二讲读
子路第十三讲读
宪问第十四讲读
卫灵公第十五讲读
季氏第十六讲读
阳货第十七讲读
微子第十八讲读
子张第十九讲读
尧曰第二十讲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