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趣读:老协和》:
对协和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八年制。这八年制真是太长,比起别的学科和别的大学是加倍长,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穷学生,这八年更是一个大的负担。我是宁波人。宁波的社会风俗是儿童十几岁小学毕业后,就跟着亲友或稍有瓜葛的人出门学徒,口头上叫“学生意”,实际是内外杂勤无所不为,三年出师,才有工薪。对已在洋学堂(指中学)毕了业还要再去读八年书的人,人们认为,那简直是疯狂。可以说,宁波人这样的社会风俗是落后的,是旧社会穷困愚昧的反映,是应当改变的,实际上也早在改变之中。不过从常识来说,一个学制,小学6年,中学6年,再加上大学8年,共20年,也未免太长。
另外,必须指出,协和毕业前是不分科的,学生毕业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医师,必须在毕业后按自己的兴趣、志愿,再在选定的专科作为科的助教或住院医师,进修三五年,才能成为专家。协和出来的人,很少毕业后就出去开业或就业,大多数都留校再待上若干年。这也是别的医学院校毕业学生及由国外回来在协和进修或继续工作者所采取的办法。这实际上是美国培养专家的办法,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为数很少的。这样,医学从预科算起到医科毕业,再加上进修或专业化培训,每段暂以4年计算,一共12年,真比“十年寒窗”还长,这也是普通骄胃“协和毕业的”和“协和出来的”之间的微妙区别。要作为专家、专科医师、教授等,协和毕业的还只是“初级产品”,而“协和出来的”方是“成品”。当然学无止境,“成品”也须继续学习。
协和是极重视培养专家、专科医生和医学院校的师资的,并鼓励其人员进修,出国深造某一新兴专业,鼓励提倡科学研究和发表科学论文。这可以说是协和学风的组成部分。
关于八年制的具体安排,头三年是预科,后五年是医本科。三年预科主要是学数理化和生物学,还有人文科,包括文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医本科的头两年是基础科,后三年是临床科,未了一年是住院实习。如果去掉预科三年(这三年学的从表面看来都与医学无关),再去掉住院实习一年,只剩下四年,学习时间实际上跟专科制一样或相差很少。
协和临床医师的等级亦很严明,分为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总医师、第一助理住院医师、助理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六级。医学生在协和读完四年后做一年实习医师,如果在校期间每年考试及格并且毕业论文审查及格,即能参加毕业典礼,并被授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所承认的博士学位。毕业生中有少数留校,大多数则离校到其他单位工作或开业行医。被挑选留校者,可被聘为第一年助理住院医师。根据工作成绩,可被推荐担任第二年助理住院医师,如能继续留校,第三年即被聘任为第一助理住院医师兼助教,如工作成绩优良,将留任为住院总医师兼助教。全医院内、外、妇产三大科每年各有一名住院总医师,其他各科有的亦设。住院总医师一般在毕业后第四年担任,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提前一年担任,亦有在同一年级毕业生内先后两人相继担任此职,亦有不在本校毕业生中挑选,由外来进修生难聘。1939—1940年间,全院各级住院医师包括实习医师共约50名,其中内科有18名,外科15名,妇产科8名。各科住院总医师需要熟悉科内所有病人的病情,经常向科主任请示汇报,并协助挑选适合用于教学的病例,作为教授查房或课堂示教之用。
协和医院实行逐级负责制,各科有主任(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治医师(由讲师或助教担任)、住院医师(由总住院医师或高、低年资的住院医师担任)和实习医师,分工明确,各级医师对其上级负责,对其下级谆谆教诲,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尤其是住院医师,对实习医师更是有问必答,有错必纠,手把手地教。倘有工作上的错误,就要逐级追究责任,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严肃批评失误者。同学们私下称受批评是“挨赳”。谁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敢稍有疏忽,以免“挨赳”;更不希望由于自己的疏忽或失误而连累上级医师,使他们挨教授的“赳”。偶然挨了“赳”,也没有埋怨情绪,因为大家共同的责任是为病人治病,共同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
一次,内科女病房收了一位营养性巨赤血球贫血的患者,她的心前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被认为是继发于贫血。斯乃博教授同意这样的诊断,并确定用大量干酵母片口服的治疗方案。病人服用干酵母片后,血色素很快上升,一般情况也大有好转,斯乃博教授甚为满意。几周后,斯乃博教授决定进行示教性大查房。在查房时,他发现那个患者心前区的杂音毫无减轻,这就不好以贫血来解释心脏的问题了。他翻阅了全部化验单,发现没有做华、康氏反应(检验有无梅毒性心脏病的两种反应)。这其实是实习医师的疏忽,但是教授却当众批评了负责该病区的讲师,认为他教育不严,检查下级的工作不仔细。这使实习医师倍加惭愧。从此以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