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诵经典:黄帝内经精解》:
上篇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篇
本章主要说了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具体地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重视精神修养,饮食起居要有节,要依气候而调养生息,同时也要注重体格的锻炼。列举出了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用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从而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①,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②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③,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④,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注释①徇齐:徇,通“睿”。疾速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敏慧。
②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③知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④恬惔虚无:恬恢,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谈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无任何杂念。
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聪明伶俐。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在青少年的时候便对事物领会很快,长大后,凭着他的天资再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于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一次,黄帝向岐伯请教说:曾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年过百岁并没有衰老的现象;而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就明显地出现了衰老的现象。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不注意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效法天地阴阳的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则不这样了:将酒当作水饮,好逸恶劳,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使阴精竭绝,散失了真元。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沛,经常不适当地运用精神,只顾一时快乐,违背养生而寻找乐趣,作息违背一定的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便衰老了。
古时精通修养之人,这样教导我们: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要适时地回避,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知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自我满足。
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觉得舒服;乐于习俗,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诱惑他的心绪。不论愚笨的、聪明的、贤能的或不肖的人,对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寻求,这就合乎养生之道。
所以都能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颓,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因此也不会被疾病所困扰。
解读大自然赋予人的寿命乃百岁有余,遵守自然规律进行休养生息,自然能寿终正寝,而现代的人则违背规律,饮食无节,不遵守作息规律,妄事操劳,欲念从生,恣意纵情,使元气过早地耗尽。同时,也不懂得防守四时的寒、湿、风、燥、热等病邪,从而百病丛生,不得寿终。所以,削减内心的欲望,遵守自然界的休息规律,保持淡然、恬静的心态,是养生之关键,也是人们保持长寿之道的要领。
原文帝日: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日: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①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脏腑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日: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