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解放(1949.11.15)/城市解放纪实丛书》:
贵阳因在贵山之阳而得其名,但名始于明朝的隆庆年间,时为府治,迄民国3年(1914年),废府改为贵阳县,向为黔省政治经济之中心。
贵阳市战前人口约7万余人,抗战中增至30余万,但据36年(1947年)统计,仅262,740人。全市土地面积为64.2平方公里,有146保,2052甲,43,890户。
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故西北是重山叠障,东南则较平坦。东有东山、扶风山、铜鼓岩、水口寺、打鱼寨。南则风景较多,如甲秀楼、翠微阁、鳌机石、浮玉桥、涵碧潭、芳杜洲、武侯祠(今改建电厂)、海潮寺等,称为南明八景。此外,尚有观风台、南岳山、观音洞、朝阳洞,皆在南方。另望江亭、雪涯洞皆在西南。西方则有狮子山、黔灵山、麒麟洞、圣泉。北方有大小宅溪、云岩村、相宝山以及较远之六春关、贵山、葫芦洞等。另外,南明河清流荡漾,绕城南而流人东北。而贵阳市就处在这个群山包围及“开门见山”之地形中,若仅以贵阳山势而论,偏东南则山多尖峰,拔地而起、直天而立者所在皆是。偏西北则多坡陀,山巅重叠而接,其中图云关雄峙东南,为黔桂、湘黔公路人贵阳之孔道。三桥屏障西北,为黔滇、黔川公路至贵阳之咽喉(以上二山在军事上占重要地位)。另外登东山(又名栖霞岭,亦称老王山。)俯瞰贵[阳]市,了如指掌,登观风台(另名观象台)俯视南明河湾和南明新市区,一览无遗(据传诸葛武侯曾驻兵于此)。这些地方在军事方面来说都甚有价值。
贵阳市城廓是南北互长,成椭网形。城墙高20余尺、厚10尺,分六广、红边、新东、老东、大南、次南、大西及威清八大城门,而城壁围绕周围约20里。贵[阳]市从前原有新旧二城之分,自民国17年(1928年)秋把二城相隔之墙壁拆撤后,而城市变成为官衙、公署、商铺相集之政治、经济核心地,城外遂形成工业地域。
城内街路南北纵贯、东西横贯各四条。城外筑有环城马路,因此公路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关于市区中之贯城河及城外西南流来之南明河,都是水浅河很狭,对军事行动上阻碍不大。
关于贵阳市中纵横联络之街道,分一、二、三等级,第一等路宽约44尺,二等路36尺,三等路约30尺。而市中南北纵贯之第一干线,是从城北六广门外之环城马路为起点,经市区北大路、南京路、广东路、西城路、中华路、南华路、盐行路经大南门出南明桥,与环城马路相接,其中广东路和中华路间多高楼大厦,为商业萃集之区(另外北大路夫行、旅馆多,南京路砂糖、麻、菜油、杂谷商多,广东路棉、麻、丝布商多,西成路金属商、药材商、绒料商多)。纵贯第二干线,从红边门外环城马路起,经和平路、灵光路、老古巷、亚元坊、逾水关、螺丝湾、珠湖井新街、金井街、福德街、仓后街出大南门,此路地域内多学校、教堂、花园、官署等机关,另外还有些吃食等商铺。而第三干线,从红边门右翼灵光路起,经余家巷、三官殿、县学宫、大坝子、蔡家房、双槐树、会文路、顺成街,达大南门止,其所经过地之状况与第二干线相同。纵贯第四干线,是从环城路西北角人乐群路经岩井街、水沟、龙泉街、四达井、太平桥、公园路、南通路,出次南门止环城马路,此路是公园、会馆、祠堂多,供游人赏玩之地。以上四路是第一、第三干线为一等路,第二、第四干线为二等路。
横贯第一干线,从威清门外环城马路起,经威西路、普定路、花龙桥,出新东门与环城马路相接,该路在新东门附近住宅多,旧新城北部商家多,威西路附近学校多。第二干线是依原来新旧二城被拆去的城根基作为马路,经铜像台、三民路出城外。第三干线,由城西端大西门起经中山路、公安路、三山路、禹们〈门〉路,出老东门与环城马路相接,大西门一带旅馆、车行多。中山路、公安路京果、杂货、酒、酱、油、绸缎等商铺多,三山路帽、靴店及石印局等商业多。第四干线是老城南部经粮道巷、都市〈司〉桥、次南门南草市街,人文化路与环城马路相接,该路西部商家多,东部住宅多,文化路是省立男子师范学校及军官训练团所在地。都市〈司〉桥左侧是贵州第一监狱,左折博爱路是省立医院及天主教堂区。
现贵阳市虽在国民党严密的控制下,但市场地域还积极在扩展中,如次南门外之南明河湾曲部到大南门外之地域内,是新兴的商业区,而老东门与南明河以东是工业区,特别在南明河沿岸工厂很多,现代化之都市设备已粗具备。另外以老东门为起点,经新东、红边、六广、威西、大西等各门,成半圆形之广阔地域是新住宅区,各种房屋正逐渐建筑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