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三变》:
好险呀,冉林生倒吸了一口冷气!5年前,冉林生的阿爸因公去世后,他顶替进了前锋电站,当了一名值班电工。冉林生的家就在距电站上游5公里,距星光大队10公里的青龙山寨。青龙山寨全部住的是羌族人,是一个典型的羌寨,归青龙生产队管。青龙山寨建在青龙山半山腰的台地上,正下面是青龙峡,峡长一公里。青龙山寨全是碉楼。碉楼羌语称“邓笼”,也称“刮基”或“基喔格”。早在《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整个青龙山寨建成迷宫式的水网、地巷,家家户户的碉楼相通,碉楼群的前面有一个开阔地,是平时搞各种仪式用的。而这些碉楼,错落有致,造型雄伟壮观,几乎家家碉楼的样式都不一样,有四角、六角、八角的;有用石块、黄泥土垒砌成的;有两层、三层的,但其功能大体一样,上层放粮食,中间一层住人,最下一层用来养牲畜。而且每家的碉楼顶上都立着一块乳白色的石英石。这是干什么用的呢?相传在古时候,有一次羌族人对外作战,战斗连续打了几天几夜,人们都累得几乎没有一点儿力气了,可是还没能把敌人打退。就在大家万分着急而又想不出好办法的时候,他们的首领在梦里听到了天神说的话,说是用白石头打敌人一定能获胜。于是,他们照着天神说的去做,果然把凶猛的敌人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报答这位天神的功德,从此,羌族人家家都在房顶上立一块乳白色石英石。
嗨,扯远了,还是来继续说冉林生所在的青龙山寨吧。他们的山寨在羌寨中属于小寨,只有35户人家,电站周边还有一些藏族和汉族人家。
青龙山寨周围梯地层层,群山巍巍,原本淳朴自然之美的环境被地震划出了道道伤痕,群山处处在流血!再说,冉林生的家是寨主,他们家的碉楼有五层,建在山坡向阳、背风处,位于山寨最高点,其前方是用于举行各种仪式的开阔地。
代表羌族文化精华的平顺县境内的羌寨,在这次地震中很多都垮塌了,但青龙山寨的碉楼除边沿的一个被震垮、两位老人未逃出外,其他碉楼和羌人都躲过一劫。青龙山寨在震灾中成了上苍的宠儿,于是,黄书记当机立断将电站和下游转移上来的群众(藏、汉等其他民族)及伤员安排在了青龙山寨。同时,黄书记要求冉林生配合自己的阿妈青龙生产队队长冉依娜负责组织群众和电站职工自救。
星光大队在强烈余震后灾情不断扩大,下游一位独居的藏族老人因不愿撤离而被泥石流埋掉。黄书记悲痛自责,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冉林生带队,顺江而下,再次冒险踏着仍在流动的泥石流继续向下游搜索前进,劝说那些不愿意撤离的群众迅速撤离。一路由黄书记亲自带领部分基干民兵向地处上游的星光大队摸索前进。原来前锋电站大坝下面有一条简易公路桥,可以通往对岸到水银区,但是下游河床已经被泥石流全部损毁淹埋了。而大坝上的人行便道因水位上涨和泥石流堆积也不能通行,他们只有冒险东进。
青龙山寨东进星光大队的道路有一段长约1公里的石栈道。石栈道建在青龙河悬崖绝壁上,因为电站建在青龙峡下游,青龙山寨又在青龙峡的台地上,所以要下到青龙河对岸的星光大队就只有这一条石栈道。这条石栈道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当时的羌人缘岩凿孔,插木为桥,形成此道。黄书记一行冒着大雨,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当他们艰难地通过石栈道后,前方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地动山崩,乱石飞滚,黄书记被乱石击昏。等他苏醒过来睁眼一看,天昏地暗,不见了其他人,他连忙打开电筒呼找,民兵们纷纷应声,有被泥石埋了半截的就用双手刨开泥土;有被石头击中忍痛爬起来,好在基本上都是轻伤。黄书记额头上的大包还在往外冒血,他强忍剧痛,毫不犹豫地带民兵走出乱石堆向绳桥方向摸去。
从石栈道尽头的平坡到星光大队,要过青龙河,青龙河上有一座绳桥。绳桥就是两端砌石为洞门,门内立石础,两岸间用拴在石础上的胳膊粗的竹绳连接,共12根,其中桥面8根,竹绳上面铺有木板,两旁分别有两根高于0。5米、1米的竹绳做栏杆和扶手。桥面宽1米,长20米,绳桥高出水面6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