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皇权与铡刀 专著 : 包公戏里的法文化
0.00     定价 ¥ 37.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仙霞新村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45610932
  • 作      者:
    郭建著
  • 出 版 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各类传统戏曲里,包公故事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大凡和破案、审判有关的剧目,包公常常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作为历史人物的包拯和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却相距甚远。本书挑选20个包公戏剧目进行了法文化方面的分析,串联戏剧与法学两大领域,避免了煞风景的“高头讲章”,还原了戏剧艺术形式的生动易懂。由衷地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进而达到“开卷有益”的境地。
展开
作者简介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法制史》《中华文化通志·法律志》《中国财产法史稿》《典权制度源流考》等,另有《英美法》《日本民法债权总论》等译作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包公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法律观念,剧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法制宣传”。然而这些“法制宣传”并非简单的“法律图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帮助受众宣泄感情的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法制的途径,以为古代的法律、司法就是如此。这并非指责包公戏所言不实,而是希望助其重新定位。本书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古代历史中的法文化与包公戏中的情节进行对照,还原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司法观。揭示了社会道德和思想伦理对司法观潜在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1
包公的大铡刀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目。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
京剧《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一路上断了些个无头案,捉恶霸,断土豪,灭却赃官。黑驴告状真奇案,夜断乌盆伸过冤。只因错断颜查散,地府阴曹铡判官。十里长亭铡包勉,那屈死枉魂速来伸冤。”这段开场词里提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是说书话本《三侠五义》中包公的四大跟班,而王朝、马汉就是专门使用大铡刀的刽子手。另外其中提到的“黑驴告状”“乌盆”“铡判官”“铡包勉”都是著名的包公戏剧目。
包公戏总是以“开铡”这一声怒吼而进入剧情高潮,于是很多戏曲直接将包公戏目总结为“大铡”。河南豫剧就有“四大铡”,即《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四个经典剧目,梆子戏里也有这样“四大铡”的剧目合称。湖北汉剧的“四大铡”略有不同:《铡美案》《铡包勉》《铡判官》《铡国舅》。
在戏曲的影响下,包公和铡刀就有了不解之缘,有包公史迹的地方,一定要摆出复制的三口大铜铡。比如合肥的包公祠,就陈列着三口大铡刀。而河南开封“开封府”景点,不仅陈列有三口大铡刀,还作为旅游节目,天天有演员扮演的包公和他的手下,在“开封府”里“开铡”。包公和铡刀,在这些普及度最高的文艺形式的推广下,也就成为中国民众最熟悉的古代法官与法律的标志物。只是遗憾的是,这是完全错误的印象。

作为养马工具的铡刀
在中国古代,法律里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的。包公戏里的大铡刀可以说是全无来历。从先秦到宋代,从来没有铡刀行刑的记载。秦汉时的死刑种类“腰斩”,是罪人裸体俯身趴在“锧”(也写作櫍、礩,类似斩肉的案板)上,刽子手用斧子砍断罪人身躯。因此有“斧锧”连称代表死刑的说法。后世死刑制度几经改革,最后在隋朝确定五刑制度,死刑仅有斩、绞两种。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脖的绳圈使其窒息毙命。以后唐、宋两代都基本沿袭五刑制度,死刑种类仍然只有斩、绞,只是针对个别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才特设“凌迟处死”(碎割罪人身体使之痛苦而缓慢地死去)。因此在包公所处的北宋,是没有铡刀刑具的。
甚至就是“铡”这个字也是很晚才出现的。东汉的《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在唐宋两代的文献中也几乎从未出现过。
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的时候。建立元朝的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将储备的草料切碎来饲养牲畜。铡刀有固定的支点,能够将草料切割均匀,“铡”字右边部分“则”,按照《说文解字》,“等画(划)物也”,具有均分的字义。明代学者梅膺祚编纂的工具书《字汇》(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解释“铡”字,“铡草也”。可见铡刀是专门用来铡草的工具。
元代作家马致远创作的著名散曲《借马》,描写马主人不舍得将马借给朋友使用,又碍于面子不好拒绝,只好百般向朋友交代“注意事项”,其中就有一句“软煮料草铡底细”,请求朋友仔细铡草喂马。杨景贤编写的杂剧《西游记》,木叉向唐僧介绍白龙马的好处:“白日莫摘青丝鞚,黑夜何须水草笼,料槽铡刷不须用。”可见料槽、铡刀、刷子,是当时人认定的养马必备器具。
当代作家果果在自己的博客中专门描写“铡刀”(见网易博客“云南果果的《民间之水》”,http://mzzuozongshun.blog.163.com/blog/static/47070607201052745546605/):
“牲口是山村人家的宝贵财产,是庄稼人的命根子。铡刀则是饲养骡马的主要工具,我的父辈总能把铡刀运用得炉火纯青,他们配合得默契自然。铡刀有一米多长,宽有十五公分左右。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做成的铡刀床,前端有一孔用于固定铡刀,中间是能装进铡刀的一道缝隙。一把带有刀把的生铁刀,铡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可以上下活动。添草的人需要力气,添草的人需要技术。放在铡刀下的麦草长短要拿捏准确,一般在半寸长左右比较适宜。”元朝时能够巧妙使用铡刀被认为是一项绝技,称之为“轮铡”(轮大概是指使用铡刀速度快到像车轮一般顺溜),与“跳塔”(跳到佛塔的高度)相提并论。比如元曲中常见的形容词“轮铡跳塔”,以表现身怀绝技,机巧过人。比如王晔散曲《水仙子》中,形容风月场老手“风流双渐惯轮铡,澜浪苏卿能跳塔”。关汉卿在《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里形容鲁斋郎作恶一方,受欺侮的百姓忍气吞声,没有办法去告发鲁斋郎。“被论人有势权,原告人无门下,你便不良会可跳塔轮铡,那(哪)一个官司敢把勾头押?提起他名儿也怕。”被告有权有势,原告告状无门,你作为原告即便有一身“跳塔轮铡”的本事,官府也不敢“勾头押”(签署拘押被告的传票),因为官员听到鲁斋郎的名字就害怕。

元杂剧中的“势剑铜铡”
铡刀本来只是养马工具,可在元代杂剧里,已经将铡刀视为皇帝特赐的刑具,和“势剑”(尚方宝剑)并列。比如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公请求审理疑案的全权,于是他的上级、丞相赵廉访答应,“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孙仲章《河南府张鼎勘头巾》里,张鼎被长官逼迫查案,“若问成了,我将你喜孜孜赐赏加官。若问不成呵,尝我这明晃晃势剑铜铡”。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说俺郑州滥官污吏较多,圣人差的个(就是“这个”的意思)带牌走马廉访相公,有势剑铜铡,先斩后奏”。“势剑铜铡”也已经被描写为包公在开封府的排场,比如无名氏《玎玎珰珰盆儿鬼》,描写乌盆鬼魂进开封府,“俺则见狠公吏把荆杖挝,恶曹司将文卷押,两边厢摆列着势剑铜铡,中间里端坐个象简乌纱(捧着朝见皇帝的象牙笏板、戴着乌纱帽的大官,即是包公)”。
在有的元代杂剧剧目里,铡刀是用来砍头的刑具,比如李行甫《包待制智勘灰栏记》里包公的台词:“可知道为兄妹之情,两次三番,在公厅上胡言乱语的;若不是呵,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里台词:“说的是万事都休。说的不是,将铜铡先切了你那驴头。”可是在有些剧本里,铜铡也可以是腰斩的刑具,比如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唱词:“若不是你金大人势剑铜铡,将贼徒分腰断颈,可不干着俺泣江舟这一段冤情。”
饲马工具铡刀演变为刑具“铜铡”,想来不可能是真的用铜做的铡刀,应该是用铜皮包裹了铡刀的木头铡刀床,防止血液浸透木头,便于洗刷。
尽管元杂剧里有这么多常见铜铡的情节,可是在元代法律里却并没有铜铡刑具。元代法律规定的死刑有两种,一种是斩首,一种是凌迟。在元代法律史料里,也找不到使用铜铡作为执行死刑刑具的记载。所以即便是元代确实曾有以铡刀执行死刑的事例,那也只是“非法”行为。
或许是因为元代权豪横行不法的事例太多,有些贵族豪强,使用铡刀私自用刑,以至于在社会上留下这样的印象。在武汉臣编写的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里,描写恶霸庞衙内,抢夺秀才郭成的妻子,又命令将郭成“就在他浑家根前,着铜铡切了头者”。可是随从来报告,说是“小厮每(们)把郭成拿在那马房里,对着他浑家面前,他便按着头,我便提起铜铡来,可叉(咔嚓)一下,刀过头落。那郭成提着头,跳过墙头去了……”在马房里行刑,说明使用的就是切饲料的铡刀。在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里,奸臣屠岸贾唱词:“不争晋公主怀孕在身,产孤儿是我仇人;待满月钢刀铡死,才称我削草除根。”

“失而复得”的大铡刀
包公的传奇在明代继续流传。在1967年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1471—1478年)里,有6个以包公为主角的公案故事。到了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有当时流传的包公故事都被安遇时编纂的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一网打尽”,全部纳入这本开创性的公案小说,其中包含了包公的身世故事,以及整整100个包公破案故事。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成化《说唱词话》和《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里,都没有了那个包公陈列在堂的法宝——“势剑铜铡”。前者6个破案故事、后者100个破案故事里,包公没有使用过一次“势剑铜铡”。显然明朝时的艺人、读书人都知道当时的法定刑具里根本就没有这个铡刀,朝廷也没有赐予官员能够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的制度。
展开
目录
目录

包公的大铡刀
包待制陈州粜米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包待制智勘灰栏记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包待制智赚生金阁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乌盆记
高文举珍珠记
狸猫换太子之一——包公出世
狸猫换太子之二——不知亲母的皇帝
狸猫换太子之三——打龙袍
秦香莲
钓金龟
黑驴告状
铡判官
打銮驾
铡包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