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顾随讲《论语》《中庸》 专著
0.00     定价 ¥ 45.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仙霞新村街道图书馆
  • ISBN:
    9787554545300
  • 作      者:
    叶嘉莹笔记
  • 出 版 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是古典诗词大家顾随先生一生重要的讲课精华。这8本书,根据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的笔记, 并佐以刘在昭先生的笔记,由顾随之女顾之京及弟子高献红女士耗时数年,分专题,理脉络,形成迄今zui完整精细的整理。

2. 顾随先生的书,曾入围2014中国好书,在文化读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3. 此次8本为小开本精装呈现,尽显大师丰采,也极大的方便读者随时取阅品读。

4. 顾随先生把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


展开
作者简介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一生执教并从事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周汝昌语),诗、词、曲、剧众体兼擅;书法出唐入晋,自成一家;尤于谈文论艺及课堂讲授契机入理、精妙超绝。现代文坛诸多名家宿儒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冯至、杨晦、郑因百等皆与之有师友之谊;弟子沉樱、吴晓铃、周汝昌、叶嘉莹、郭预衡、史树青、欧阳中石等享誉海内外。顾随先生儒释道兼融,每每以一己之体悟,于诗于词生发精见妙解,尤其在古典诗文的讲授上,聆者无不濬发灵源、溉沃智府。

展开
内容介绍

词为顾随古典文学研究之重要部分。本册从词之三宗(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讲起,次讲朱希真《樵歌》,而后落在稼轩词上。“稼轩词心解”一篇,分析稼轩词特色及其影响,是《苏辛词说》之讲课版,而更为生动可读。之后是讲竹山词,旁及南宋各家特点。附录为评点王国维《人间词话》,多有独得之见。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以为先生生平zuida之成就,实在还并不在其各方面之着述,而更在其对古典诗歌之教学讲授。因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踪迹及规范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讲课则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歌zui能得其神髓,而且也zui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教师。
  ——叶嘉莹(诗词大家、南开大学教授)

  (顾随)先生一身兼为诗人、词人、剧作家、文家、书家、文艺鉴赏家、哲人、学者,——尤其出色行当、为他人所难与伦比的,又是一位传道授业、zui善于讲堂说“法”的教授艺术大师。凡是听过先生的讲课的,很少不是惊叹倾倒,欢喜服膺,而且永难忘掉的。我常想,能集如许诸家众长于一身的,在那许多同时先后的名家巨擘中,也不易多媾;倘由先生这样的讲授大师撰写艺林赏析的文章着作,大约可以说是世间zui能予人以教益、启沃、享受、回味的宝贵“精神营养品”了。
  ——周汝昌(文学大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顾先生讲课,有时候就像王国维说的一样进了无我之境,他讲着讲着,就迷醉在作品里了,把自己对词的体会、心得、鉴赏传神而完整地讲了出来。学生们听着,也跟着他进入神奇的艺术世界。没有顾先生,没有我们,大家伙儿都融为一体了。这也是有我之境,因为我们就看见顾先生本人的形象在你面前。
  ——杨敏如(古典文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随的特殊性恰恰在于,他能把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的评论家只讲得一个热闹,但是顾随会跟你讲门道:这句好,天才;这句弱了,不用心;这句呢,糟,胡来。他会说出个所以然。这就是门道。”
  ——江弱水(浙江大学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论语》的文字真好,而最难讲,若西洋《圣经》文字。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人说此一“唯”字,等于佛家“世尊拈花,迦叶微笑”那么神秘。
  简明文字,力量更大,但不肤浅。文字绕弯子是自文其陋。
  以勇气论,儒家超过道家;以聪明论,儒家不如道家。
  一部《礼记》皆讲外在的礼,惟《中庸》篇讲内在思想。
  孔子所谈甚易知、甚易行,《中庸》所说不易知、不易行。《中庸》是儒家,而非孔门之学,孔学平实,《中庸》玄妙。
  或曰阳明学即禅,而其最与禅不同者,即“行”之一字。能知即应能行,能知而不能行等于不知。
  凡大师门下得道最多者,不是聪明最高的,而是用力最勤的人。曾子得圣人之传最多。
  ……
展开
目录

《论语》六讲001

一、“君子”与“士”002

二、“低处着手”与“犯而不校”012

三、“唯”与“拈花微笑”021

四、“三省吾身”与“直下承当”031

五、“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042

六、“以友辅仁”与“为政以德”053

附:《论语》断说066


《中庸》说解072

一、《中庸》发端074

二、《中庸》结论099

三、《中庸》言道121

附:物(体)?道?法1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