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骁勇,狼兄善战
公元618年,这一年正处在隋唐鼎革时期,瓦岗军首领李密与王世充在这一年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决战。在交战的过程中,河东裴家的裴仁基、裴行俨父子参与其中,并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裴仁基是汾州刺史裴伯凤的孙子,刺史这个工作在魏晋,多有监察和都管军队的职责。祖父是一州刺史,裴仁基的成长自幼就受到关注。史书上记载,裴仁基自幼骁勇善战,曾经出入于战场之中,年轻时就凭借军功得到了千匹良绢作为赏赐。裴仁基骁勇舍生的精神后来很好地遗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裴行俨和次子裴行 俭。
两年前,也就是公元616年,李密在那一年刚刚加入瓦岗军,虽然还没有成就后来的事业,但是早已遭到了隋炀帝的忌惮。于是在公元617年,隋炀帝派遣早有战功的裴仁基去围剿李密,封他做河南讨捕大使。从地缘角度看,隋炀帝对山西籍军人是非常信任的,尤其在武周以前的唐朝,门第之分仍然作为区分官僚高贵还是微贱的重要原则。故而,柱国出身的李氏家族和河东大族的裴氏家族在隋唐两代得到任用毫不为奇。在这样的信任之下,裴仁基带着长子裴行俨开拔到了前线武牢。裴氏父子的军队长途跋涉来到前线,而瓦岗李密的军队以逸待劳,两方士兵状态的对比十分明显。因而裴氏父子决定直接将得来的战利品按人头分发下去,犒劳自己的部队,借以提高士气。在隋唐时期,将军出战的时候必须要配备一名督军,隋朝称为督军御史,专门负责监察士兵和将领的风纪。配备给裴氏父子的监军姓萧,叫作萧怀静,此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想来他必定不是将门虎子或者世家大族这一类的出身,也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萧御史认为,战利军需应当集中调配,而不是随意分发下去。两相争执不下,萧怀静决心要向皇帝弹劾裴氏父子。将领与监军的矛盾常常存在,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化解,这种矛盾往往对战事有巨大的不利影响。二裴与萧怀静是一例,安史之乱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但那是后话,暂且不提。面对御史的弹劾,两位行伍出身的将领都焦急起来:手握重兵而遭到忌惮是每一位将领最担忧的事情,“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又是每一位皇帝最担忧的事情。因此出现弹劾,这个矛盾往往只能愈演愈烈,根本不能被调解。那么,与其遭到弹劾受到皇帝的猜忌,不如倒戈一击或有生路。
于是,二裴连夜杀死萧怀静,带领部队投靠了瓦岗军。开弓没有回头箭,二裴手握重兵,早已被皇帝逼上了绝路。投奔新的出路,效忠新的主子是一个新出路。所幸,李密没有介怀二裴“两姓家奴”的身份,还给了他们很好的待遇,双双授予郡公。事实上,李密究竟对叛变投敌的裴氏父子介怀与否,无从得知。但是,正在用人之际的李密迫切需要网罗像裴氏父子这样在战场上有勇有谋的将领。时间就这样进入了王世充来找李密决战的这一年,在此之前,王世充囤积在东都的粮草早被吃完,因而,他打起了速战速决,决一生死的算盘。裴仁基父子领兵多年,对此了如指掌,因此劝谏李密,应当趁机东西夹击,和王世充打一场消耗战。而与此同时,瓦岗旧部单雄信等人都较为轻敌,认为王世充不堪一击,可以决战。李密遂派遣部队倾囊而出,大败。裴仁基、裴行俨、单雄信等一众都被王世充俘虏。这一下,裴氏父子又一次做了“贰臣”。
王世充和当年的李密一样,对骁勇善战的裴氏父子也是积极拉拢。先是将自己的侄女嫁给裴行俨为妻。后来称帝,又任命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在战场上毫无保留,十分英勇,被人称为“万人敌”。王世充顾及裴氏父子显赫的家庭出身和卓越的战斗指挥能力,对二裴有所忌惮,并且在言语中流露了出来。这又一次引起了善于自保的裴仁基的警惕,出手宜早不宜迟,裴仁基联合丞相宇文儒童,预备挟持王世充,拥立隋皇室杨侗。就在事变发生之前,一贯谨慎的裴仁基遭到出卖,行动流产,二裴俱被杀。
这就是裴行俭出生以前裴家发生的事,裴仁基死后,遗腹子裴行俭出生。江南一带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背父”(没有见过父亲)的孩子命运比较好。当然,这都是市井的谈资。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和兄长的裴行俭并没有因此受到家族的忽略,相反,他袭祖荫进入了弘文馆,后来举明经出仕。在弘文馆授业的学士知识都十分渊博,欧阳询、孔颖达、房玄龄、杜如晦均是弘文馆的学士。
贞观初年中第以后,裴行俭被任命为参军。参军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一个军事参谋,兼管勋考,参军仅仅是一个八品的下级军官。对于一个弱冠中举,平生顺风顺水的年轻人来说,从低级官僚做起显然有更长远的意义。其后裴行俭的官职不断提升,他在户部和吏部都有为官的经历,且精明强干,让人赞颂不已,同时又极有分寸,鲜遭人忌。这与他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和从在低处做起养成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明经入仕,欣逢贵人
裴行俭是弘文馆出身,唐太宗贞观年间通过了明经考试,被任命做左屯卫仓曹参军,仓曹参军是一个负责后勤补给的官僚。裴行俭此时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是在这个官职上,他遇到了一生之中非常关键的贵人。这个人是他的上司,时任左卫中郎将的苏定方。
苏定方本名苏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人,后来迁居到始平。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苏定方和他的父亲苏邕号召、组织民兵自发讨伐群起的贼寇。苏定方力大骁勇,阔口方腮,很有一番气魄。父亲苏邕死后,苏定方接替父亲,管理手下的民兵。苏定方指挥部队赶走了不少的贼寇,乡里乡亲都靠他的保护,因此乡亲们非常拥护和爱戴他。后来,苏定方投奔了河北的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窦建德死后,他继续跟随其旧部刘黑闼,唐建立以后,刘黑闼被杀,苏定方自此归隐。太宗初年,苏定方被征召起用,跟随李靖的麾下,北上痛击突厥颉利可汗。公元630年,苏定方在李靖的指派下,带了两百名弓弩骑兵,准备奇袭突厥营地。苏定方出发以后,天色突然大变,大雾弥漫,难分方向,苏定方志向不改,坚持率军前进。离突厥营地大约一公里远,天公作美,大雾突然散去,苏定方远远地望见了突厥的牙帐。牙帐是少数民族军队将领驻扎的帐篷,因帐篷前面往往插着一面牙旗而得名。望见牙帐以后,苏定方大喜,立即整顿军队,命手下跟着自己策马疾驰,冲入突厥阵营。突厥将兵没有防备,混乱之中伤亡惨重,颉利可汗和隋朝的义成公主仅带着数十人狼狈逃跑,剩下的兵马全部被苏定方俘虏。自此,东突厥士气遭到重挫,势力大减。唐军斩首敌人万余,俘获人口十余万、牲畜几十万。苏定方因此受到中央的器重,日后唐朝平西突厥、平新罗,都有苏定方的功劳。
苏定方见到裴行俭以后,暗暗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后生稳重智慧,于是很喜爱他,对他说:“我暗自里寻找能够继承我用兵之法的人,看你为人和头脑都很出色,现在想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你。” 裴行俭受宠若惊,兢兢业业地将苏定方的兵法奇谋继承了下来。唐高宗李治想要废掉自己的王皇后,立心爱的武昭仪做皇后,裴行俭坚决反对,认为违背礼制这个先河绝不能打开。于是裴行俭私下与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商量对策,不想密谋却被告发,因此被贬到了地方,做了西州都督府长史。西州在今天的新疆境内,裴行俭此职略相当于西周都督的首席秘书。唐高宗麟德二年,裴行俭被升任为安西都护,他施政宽厚仁慈,西域的很多部落都因此归顺唐朝。安西都护是安西都护府的最高领导,安西都护府是唐朝为了管理西域事务而设立的军政合一的政治机构,下辖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早期是焉耆、于阗、疏勒、龟兹,后来演变成碎叶、于阗、疏勒和龟兹。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实力的体现,在盛唐时期,安西都护府的辖境非常广大,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而随着唐朝国力的盛衰,关西四镇经常在唐和突厥之间摇摆。到唐德宗时期,唐朝的衰弱不可逆转,安西四镇彻底失落。
裴行俭后来被召回朝廷,做司文少卿,不久改任吏部侍郎。他和李敬玄、马载一起负责人事任免的工作。因为工作尽心负责,被人们称颂为“裴、李”“裴、马”。裴行俭这时候制定的铨选法则和“长名榜”一直成为后代选官用官的方法。
裴行俭这个人非常豪迈,对于钱财、珍宝并不吝惜,对下属也非常宽容。高宗李治曾经赏赐给裴行俭一匹非常好的骏马,还给他配了一副珍贵的马鞍。有一天,趁着裴行俭不在家,他的一个下属非常喜欢这匹马,就牵出来偷偷骑出去玩。结果骏马跑得太快,小吏没控制好,连人带马摔了一跤,把皇帝赐的马鞍摔坏了。小吏吓得不知道怎么办,立即收拾了包袱,趁着裴行俭没回来逃走了。裴行俭回来以后听说这件事,命令手下人将小吏找到,对他说:“想骑马可以跟我说,不必偷偷骑。偷骑摔坏了马鞍也无妨,何必要逃跑呢?不必害怕,不必走了,你没有摔坏吧?”小吏非常感激,裴行俭的手下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对他非常爱戴。
唐高宗显庆二年,唐军平定突厥阿史那都支,从这位汗王手里缴获了无数贵重的宝物。当时裴行俭还在西域做官,各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将领们都想见识这批珍贵的宝物,于是裴行俭就乘机摆了酒席,招待各首领,同时请他们来观赏这批宝物。在宝物从库房里搬运的过程中,有一个大玛瑙盘,上面装饰着错综复杂的艳丽的珍珠,闪着刺眼的光,分外夺目。小吏在搬这块玛瑙盘的时候不小心跌了一跤,盘子被摔得粉碎。小吏吓得魂不附体,跪在地上磕头请罪,磕得直流血。裴行俭派人将他扶起来,安慰说:“你不是有意的,不必害怕。器物没有人重要。”这批宝物里头有很大一部分都由皇帝做主,赏赐给了裴行俭。这批赏赐很多,包括金银、珠宝、器皿、骆驼、马、牛、羊等等,裴行俭毫不吝惜,将这些宝物全部分给亲朋部下。
奉命大使,计谋西域
上元三年,吐蕃入侵唐朝,裴行俭在周王李显的指挥下负责抵御,做洮州道左二军的总管,不久又改成是秦州右军的总管。李显就是后来的唐中宗,当时被封为周王。
调露元年,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组织手下侵扰大唐的西北边境,吐蕃的各个部落纷纷与他们结盟,想要共同对抗唐朝。唐朝内部开会讨论如何应对这件事情,部分大臣认为应当以强硬武力来解决。但是,战争消耗的国家财富与精力都是不可小觑的,而这些战争负担最终都是由人民来承担。忽略人民的困苦,盲目地强调国家的荣誉,这并不可取。裴行俭了解这一点,因此他向皇帝建议说:“吐蕃向来骄横,且现在势头正猛。李敬玄大败而归,刘审礼已经被敌人杀死。现在这个时期,实在不应该再起边患。” 李敬玄早年做过唐高宗李治的侍读,后来一直是做文官,做到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相、吏部侍郎等等。仪凤三年,李敬玄被任命做洮河道大总管,专门负责征伐吐蕃。洮河是黄河上游非常宽大的一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李敬玄不懂军事,因此吃了败仗,遭到了贬黜。刘审礼是唐代将领,贞观年间,做过左骑卫侍郎将,不久升任为检校左卫大将军。仪凤三年,他与李敬玄一起率兵征讨吐蕃,兵败被活捉,不久伤重不治,死于吐蕃。高宗认为裴行俭的说法很有道理,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没有办法应对如此危机的边患,于是高宗询问裴行俭有什么计策。
裴行俭回答说:“陛下,现在波斯王死了。他的后代中有人在长安做人质。如果打着护送人质回到波斯继位的旗号经过吐蕃和突厥,那么这两个国家很有可能不设防备,我们出其不意,也许可以进行偷袭。”高宗想了又想,觉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决心让裴行俭护送波斯的人质,皇室的后裔泥涅师回到波斯去继承王位。波斯当年遭到大食,也就是今天阿拉伯的袭击,有一股皇室的后裔流亡到了大唐的境内,泥涅师就是这一支流亡王室的后代。
裴行俭于是被封为安抚大使,带上皇帝的诏书,护送泥涅师启程。这一路也很艰难,大唐的士兵习惯生活在平原地区,对于荒漠和高原很不适应。沙漠上一旦起风,飞沙走石,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割,大风吹得士兵睁不开眼睛。偏巧向导还迷了路,一行人在沙漠之中兜兜转转,吃尽了苦头。裴行俭于是命令扎营进行祭祀祈祷,传令下去,水源已经非常近了。得知消息的将士们这才稍稍安心。祭祀过后,大风很快散去。唐军又走了一段路,果然来到了一块水草肥美的地区。人们都很惊异,不知道这是哪里。有人说这可能是汉朝时候李广利伐大宛时经过的贰师城。根据《史记》记载,贰师城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西南。这个地方出良马,但是都被大宛人藏起来,不肯给中原的汉朝使用。明朝的名臣宋濂曾经将贰师城写进诗中,说“陋彼汉将军,空围贰师城。乃知天子在树德,不必连年徒用兵”。这首诗讽刺李广利不够智慧,对待少数民族只知道用兵,而不知道天子为政应当树立德行,用德行来吸引少数民族的归顺。
就这样裴行俭带领这群人走到了西州,各国的官员都出来迎接,于是裴行俭便发布命令说:“天气炎热,不能前进,应当在此休整。等到秋日渐凉,再行出发。” 于是军队便驻扎了下来。在西州期间,裴行俭从容地召见关西四镇的首领,邀请他们打猎,因为他仁厚有声誉,跟随他打猎的年轻人有上万名。阿史那都支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信以为真,果真放松了戒备。可是裴行俭私下里挑选了一千名聪明伶俐的士兵,偷偷地向西进 发。
这伙西行小分队在离阿史那都支的营地还有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裴行俭从队伍中派出两名本地人到阿史那都支的领地去向他请安,明里是向他请安,暗地里是想侦察一下阿史那都支是否有所防备。使者汇报说,阿史那都支对于大唐人马的信息还停留在几天前,仍然相信裴行俭和他的人马停留在西州,没有前进。因此,裴行俭迅速派遣新的使者去阿史那都支的领地,宣读大唐使者要召见他的指令。阿史那都支毫无防备,他不知道大唐的队伍是如何在顷刻之间接近自己的营地的。此时再进行军事动员是完全来不及了,阿史那都支在仓促之间想不出对策,只好率领五百多人去拜见裴行俭,由此,裴行俭将其擒获。当天,裴行俭利用阿史那都支与各部之间传递消息的信物弓箭,将各部的首领都引诱到自己的阵营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一同押往碎叶城。碎叶城是唐朝控制范围内最西的一座城池,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阿史那都支落网以后,李遮匐成了大唐最大的敌人。裴行俭于是轻装出击,向李遮匐的营地进发。在进军途中,李遮匐的使者被大唐的人马逮住,裴行俭命令使者传话给李遮匐,要他知道阿史那都支部落已经覆灭。李遮匐听闻消息,立即表示投降,与阿史那都支一道被押往大唐长安等候发落。这次的西域行动裴行俭功劳很大、威望很高,他的手下在碎叶城为他镌刻石碑,将这一次行动的始末记录起来,用以向后人宣告他的功劳。高宗皇帝对于这次行动也非常满意,于是亲自设宴慰问表彰他,在酒宴之中,高宗说:“裴公这一次西域之行,带着这样少的人马深入大漠,这是大勇。没有发生战争,不用一兵一卒就活捉了两名贼寇,这是大智。裴公有大智大勇,是集文武于一身的了不起的人物。出将入相,这是最好的典范。”话毕,任命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任检校右卫大将军。
裴行俭擅长书法,草书隶书都很擅长。高宗曾经专门赏赐给裴行俭写字用的最好的白绢,命令他将《昭明文选》写在上面。裴行俭写成以后,高宗非常喜欢,经常观察他用笔的尺度。裴行俭本人对此也非常自信,他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褚遂良在写字的时候还要挑笔的好坏、墨的好坏,不看墨和笔的质量,下笔就能够写的人,只有我和虞世南而已。”裴行俭留下了《选谱》《草字杂体》等书,著作颇丰。
历史记载,裴行俭精通五行六爻,每每行军作战,他都占卜吉凶。按照卦象去安置军营、排兵布阵,在军事上损有余补不足,经常能够预料战争的胜负。将周易应用到军事和战争之中,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人。为了能够将这项技能传承下去,他将自己的军事诀窍写成了四十六条计策。武周时期,武后因为不希望其他的人掌握这样的技法来推翻自己,就派自己的亲信、其侄武承嗣从裴行俭的手中将此诀窍夺走,后世不复留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