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共和国开国大典,到国旗、国徽、国歌诞生;从英雄烈士保护法,到共和国烈士纪念日;从国庆日大阅兵,到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全书各个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互相独立,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瞬间。书中辅以数百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是一部集历史性、政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佳作。
天安门,一个历尽沧桑的巨人,目睹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00年来,天安门虽然沉默不语,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云却深深地嵌刻在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柱之上。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国从原来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降到了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华民族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盘剥,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衰败,曾经是中国封建皇权象征的天安门,经受了帝国主义侵略者铁蹄的野蛮践踏和血雨腥风。中国人民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民主与富强,自鸦片战争起,同外国侵略者和中国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屡屡的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敲响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丧钟,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从此,天安门揭去了神秘面纱,广场解禁,自由通行,成为人民大众表达意志和愿望的场所。近半个世纪内,天安门前爆发了一次又一次震惊中外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6年3月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1935年12月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1947 年5月爆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如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画卷,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历程。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天安门前爆发的一次次人民革命斗争,描绘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悲壮的英雄画卷,浓缩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此起彼伏、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正如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题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文章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