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力量/政协委员文库》:
回顾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认清自身,寻找出路。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一支新生的报业力量。“广播报”的历史稍早点,但开始时都是“节目单”“节目表”,还不能称为报纸。1934年9月,南京中央电台创办了《广播周报》,这可以算做广播电视报的胚胎。1958年9月2日,第一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报》同时诞生,是4开8版周报,这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广播电视报,但出了6期就宣告停刊。此后,一些省市的电台也相继创办了介绍本台节目的广播节目报,但大都在60年代相继停办。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台分设,广播电视分家。那时的广播电视报是名副其实的“电视节目报”,除了一点广电新闻外,其他全是密密麻麻的广播电视节目表。1978年的时候,全国只有32家电视台,300万台电视机,电视还不普及,对广播电视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到了80年代初,彩色电视迅速普及,广播电视报数量增加并开始扩版。随着观众收视热情的高涨,到1987年全国各级电视台就达到了366家,电视机1.16亿台。电视热使一些广播电视报迎来了每期200多万的超大发行量,90%以上的自费订阅让广播电视报声名鹊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个阶段除了预报节目,开始开办副刊等,介绍一些影视逸闻趣事、健康知识、生活指南等,让广播电视报摆脱了节目单的面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90年代初,电视异军突起,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中国电视报后来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视报,创造了中国之最。许多省市纷纷创办自己的广播电视报,并且积极扶持,从而在广电业内形成声、屏、报三位一体的格局。广播电视报也因为投入小产出高、深入干家万户等优势,成为广电业内人均创利最高的媒体。这种大好局面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鼎盛时期,有的发行量达到三四百万份,少的一般也有10万份以上。因为当时电视的热度让这个唯一的广播电视节目刊登者推向了发行的最顶峰。90年代初全国广播电视报每期总发行5000多万份,占同期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七分之一,绝大多数在当地的报刊发行量中遥居首位。到了90年代后期,很多广电报刊的发行开始大幅下滑,有的甚至从几百万跌到几十万的低谷,广电报的盈利神话被打破。此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广播电视报的发展开始进入低潮。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广电报在当地保持强势,但总体状况无疑是在萎缩,不少广播电视报进入了发行、广告双双下降的局面,有的报社甚至入不敷出、举步维艰,连工资都发不起,靠局台补贴度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