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老秘新语
0.00     定价 ¥ 6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21207590
  • 作      者:
    孙宪武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
收藏
编辑推荐

老秘讲新意


展开
作者简介

孙宪武1956年生,山东青岛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

1970年至1977年,在部队工作。先后任特务连文书,团、师新闻报道员(其间在《解放军报》学习过),师司令部作战资料员。

恢复高考后,考入临沂师专政治系学习,毕业后在青岛任高中教师两年。

1984年调入青岛市委、市政府青岛大学筹建领导小组任秘书。

1984年至1993年,在青岛市政府文教卫生办公室工作,先后任秘书、秘书处副处长。其间,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秘书档案专业在职学习,并获本科学历。

1994年至今,在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办公室工作,任办公室主任兼发展研究处处长等职。

退休后,任青岛市办公室工作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所写杂文、评论、散文等经常被《青岛日报》《大众日报》及其他报刊刊登。

《老秘新语》是作者对已发表过的各类文章集中整理而成的。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作者发表过的杂文、评论,短小精悍,鞭辟入里,有感而发,切中时弊。这些作品离不开作者平时的勤奋学习、敏锐观察、缜密思考,逻辑的分析和犀利的文字成就了一篇篇上乘之作。这些杂文、评论,论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文明素养的提升,又有诚信体系的构建;既有文化的传承,又有传统的扬弃;作者用手中的笔记录了当下真实的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话说“照镜子”

照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爱整洁的人,每天都要照几次,把自己梳理得干干净净。

对于执政者来说,“照镜子”的寓意更为深刻。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大臣魏征病故。李世民悲痛万分,哭着说:人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知兴衰;用人作镜,可以明得失。魏征走了,我丧失了一面镜子。

一个大臣的去世,为何让皇帝如此悲伤?原来,魏征并非一般官臣,他是李世民的“镜子”,当时魏征在朝中任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皇上“进谏”。魏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敢于直言,向皇帝提出若干批评意见和建议,李世民虚怀若谷,认真听取魏征的批评和建议,并付诸改正落实,使他执政的23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盛唐”。

李世民善于“纳谏”治国的精神,成为后人之楷模。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党中央提出“照镜子”,其意义深远,恰逢时机。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本来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可在有些单位和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而将此走了过场。开民主生活会,党委成员开展批评说什么“XX整天拼命工作,不注意身体”之类。批评乎,表扬乎?这分明是典型的“表扬与自我表扬”“吹捧与自我吹捧”式变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本起不到解放思想、动真碰硬的效果。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要照对镜子,找准问题。一方面,找问题,要以党章为镜,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论危害,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自觉把党性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另一方面,又要倡导积极的善意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坦诚相待、如切如磋、如琢入磨,总结经验教训,交流思想认识,达到帮助同志、增进团结、做好工作的目的。

照镜子要做到持之以恒,才能使自己永葆洁美容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千万不能做 “会上查摆问题痛哭流涕觉着自己不是人,改正错误避重就轻装作人,风声一过我行我素还是那个人”式的风派人物,要真正对自己的作风之弊、行为之诟进行彻底大扫除,以“毒蛇在手,壮士断腕”的勇气痛改前非,以新的形象树立在人民群众面前。

得人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自古而然。人心相背看作风。老百姓认识和评判一个政党、一个干部,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就是观其作风。当年,“日穿草鞋,夜打灯笼”的苏区干部,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长期锤炼,锻造了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那些卓励奋发的红色岁月仍如晨鼓暮钟,穿透时空,悠然回响,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要照好镜子,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疏远了的党群、干群关系恢复到心心相印、须臾不离的鱼水之情,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敬畏土地

三峡移民时,一位老汉带着儿孙跑到三峡岸边,用红布包了一包泥土带在了身边。他依恋不舍地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儿生活,这泥土是我们的根,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能忘。”

是啊,只有用汗水耕耘过土地的人,才会惦记着土地,感恩土地,他才不忘和敬畏养育自己的土地。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群众好比“土地”,并反复强调,对人民群众这块“土地”、这份“热土”,永远低看不得,小看不得。低看了,己不稳;小看了,己难存。他一生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到人民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总理20世纪60年代到革命圣地延安视察,看到那里的人民群众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深情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延安人民群众还没有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的失职啊!是延安这块“土地”用小米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忘本。他嘱咐省、市和随行的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加大对老区人民的支持力度,让他们早日过上好日子。

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李瑞环同志曾经深刻地说过,中国的老百姓最可敬、最可怜、最可畏。其中“最可畏”,说的是如果我们不善待老百姓,甚至欺压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会与你离心离德,最终就会失去老百姓。他举了历史上秦王朝压迫老百姓而引起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而推翻秦王朝的例子。同样,今天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长期脱离人民群众,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如果久而不治,亡党亡国也并非杞人忧天。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做到不忘本。陈毅元帅曾在他的诗里写道:“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所谓“不忘本”,就是不要忘记了自己是打哪儿来的,胜利是怎么取得的,天下是怎么坐得的。作为执政党的干部,要深知今天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失去人民群众将会一无所有。所以,共产党人要知人民救命之恩以忠诚相报,知人民养育之恩以服务相报。而这种回报,是长期、无条件的,是永远无止境的。

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一是要善于听人民群众之所言,包括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甚至是反对自己的话,都要听。良药苦口能治病,忠言逆耳可改误。当年毛主席就是听了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不同意见而对边区工作实行精兵简政而大受其益的。二是要解人民群众之所惑,对人民群众思想上的认识包括错误的认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从思想深处达到与党的路线的统一。三是要帮人民群众之所困,对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要千方百计给予帮助,暂时办不到的也要讲明原因并定出时间表,使人民群众要有盼头。四是要急人民群众之所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并给予人民群众急所需的,不要将“应急方案”只为自己方便。五是要担人民群众之所忧,面对改革与发展中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要?想在前,并设计好解决这一后顾之忧的最佳方案,使人民群众在参与改革与发展的同时直接享受到好的成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改进作风要从培养“习惯”做起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对作风的形成至关重要。习惯是形成作风的温床,作风显示出一个人习惯的优劣。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说明一个人好习惯的养成,对其优秀品德的形成是何等的重要。方志敏同志被捕时,敌人从其身上未搜出钱和贵重物品,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么大的官怎会没钱?” 方志敏回答说:“我们共产党人习惯了清贫,令你们失望了”是啊,正是这种“清贫”的习惯,铸造了我们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与人民同甘共苦,一起吃着“红米饭南瓜汤”,迎来共和国的诞生。革命胜利了,毛主席反复强调,要求党员干部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焦裕禄同志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代表,他有一句口头禅:“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道出了他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直接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工作习惯,成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杨善洲同志养成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在老百姓看来“他当官不像官”,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草鞋书记”“泥腿书记”“农民书记”,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做老百姓的代言人,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做老百姓的朋友,在工作上依靠和为了群众、做老百姓的办事员,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而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不能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如:他们习惯自己给下面出题目,层层听汇报。而他们所听的这些汇报多是根据领导的偏好经过精心加工过的,往往听起来“顺耳”,吃起来“爽口”,其营养比起原汁原味要大打折扣;再如,一些党员干部习惯抛头露面,在做足表面文章上下功夫,干事不接地气,不讲实效;还如,有的党员干部管不住自己八小时以外的行为,习惯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在生活情操上出了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