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何辨别优质的艾绒艾条?
怎样才能找准穴位?
不吃药,艾灸就能治好常见疾病?
……
俗语有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疗法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因简单、方便、实用,既可治病又能保健,深受普通民众的欢迎。作者石晶明老师从医40余年,开诊所、写文章、办讲座……年近70仍笔耕不辍,只为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多年前编著出版的《古法艾灸 寒湿一去消百病》一书至今依然畅销,收获无数好评。
新冠疫情期间,石老师“闭关”在家,网上看诊之余潜心创作。他主动联系小编,“艾”心提醒,随时灸上一灸能够提高免疫力,家里点燃陈艾条还能消毒杀菌。“身处同样的环境,有的人生病了,有的人安然无恙,原因就在于身体的免疫力,而艾灸这种自然疗法,能够唤醒现代人沉睡的自愈力,增强体质。”另外,考虑到疫情期间不方便去医院,遇到小病小症,艾灸就是很好的治疗方法。因此,石老师决定再次出书,此次将重点放在家庭艾灸上,内容更亲民、更接地气,新手也看得懂、学得会、易操作!
跟着本书,从艾灸基础知识学起,不论是购买优质艾绒艾条,还是精准取穴,亦或是艾灸技巧,即使是艾灸新手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只要用一根小小艾条,就能开启生命健康大门。
内容推荐:
作者集40余年行医经验总结,零基础艾灸入门,适合全家人养生保健!
从零开始学习艾灸基础知识与技巧!从挑好艾条、选对工具、掌握灸法灸量,到艾灸新手关注的问题——天天艾灸行吗?白天还是晚上艾灸好?艾灸后出水泡怎么办……在书中都能得到解答。
超简单取穴不出错!精准取穴是提高艾灸疗效的关键,全身108个穴位,每个穴位都配有精准的骨骼定位图,快捷的真人取穴图,看图就能找准穴位。
常灸十大保健穴,顺应四时艾灸养生,防患未然,延年益寿。一团艾草、一个穴位,灸上十几分钟,让养生成为每天都能进行的常规保养。再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进行艾灸,提高身体免疫力就不会生病。
近60种疾病对症艾灸法,颈椎病、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颈麻木酸疼时,灸一会儿就能让人如释重负。还有家庭常见病(感冒、咳嗽、湿疹等),中老年人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等),女性、男性、小儿易患病症的灸法,做自己和全家人的家庭医生。
灵活运用历代名家的心头“艾”,艾叶泡脚、艾叶洗浴、艾制膳食……掌握艾草的多种功能,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帮助新手从内而外了解艾草,增强体质。
在线试读:
艾条灸:家庭艾灸建议选清艾条
艾条可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家庭艾灸一般使用的是清艾条。灸时先将艾条点燃,与皮 肤保持一定的距离(3~5厘米),上悬于所灸部位,故常称为“悬灸”。悬灸以能感觉到温热为宜,灸至皮肤温热红晕,时间每次大约15分钟。悬灸又分为回旋灸、雀啄灸和温和灸3种手法,操作简单,火力温和,非常适合刚接触艾灸的人使用。
回旋灸
点燃艾条,对着施灸部位,距皮肤3~5厘米处,以施灸的穴位或部位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控制旋转的速度,一呼一吸转一圈。圈要转得圆润、有力,半圈发力半圈收力,每次灸治时间大约为15分钟。此法能带来大范围的温热刺激。
雀啄灸
点燃艾条,对着施灸穴位 或部位,使之接近皮肤。待有 温热感后,再提高,一起一落,如鸟之啄食。下去要有喷火感,向上要有提拉感,被灸者能感到凉气被抽出去。灸治时间短一些,一般5~10分钟。雀啄灸时要注意落下的幅度,不可用力过猛,导致烫伤皮肤。
温和灸
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挟持住点燃的艾条,放于施灸部位之上,距皮肤3~4厘米,开始时可以较接近皮肤,感觉太热时可适当提高些,并仍固定在应灸之处,不要移动。被灸者能感觉到有一股温热暖流直透肌肤深部。灸治时间每次15分钟左右。
解放双手的施灸工具
艾灸罐
艾灸罐又称灸疗罐,主要是通过控制艾条的位置,以及它与 穴位间的距离,来调节艾灸时火的温度。这样既可预防因艾灸时温度过高烫伤皮肤,又能隔热保温,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棒
艾灸棒又称温筒灸或温灸棒,是用纯铜、不锈钢、铁等金属材质制成的一种圆筒形灸具,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四周有孔的小筒。一般都增设有聚气防灼罩,停止温灸时,焚烧筒内火种会自动熄灭,这样既提高了艾灸的疗效,又可防止灼伤。施灸时,可将艾绒或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的盖子扣好;也可以将灸条直接点燃,放进灸筒,置于所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皮肤红润为度。
艾灸盒
艾灸盒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活中,不管是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把艾灸盒绑在身上进行艾灸。艾灸盒内如果放入的是艾条,它的优点是燃烧时间较长,中间不易间断,持续火力猛。艾灸盒中如果放入的是艾绒或艾炷,它的燃烧时间大多较短。想要艾绒的燃烧时间长一些,可将风口调得小一点。此外,排烟通风口控制得好,温度也比较稳定。
艾灸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艾灸是按照人体经络流注施行的保健方法,所以顺序很重要。但初学者往往对施灸的顺序迷惑不解,总是记不住先灸哪个穴位,后灸哪个穴位。其实艾灸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记住了规律再来施灸,就简单多了。
先阳后阴
艾灸为火、属阳,所以施灸的顺序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或者是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上后下
阴阳学说中上为阳、下为阴,头为阳、足为阴,所以施灸的一般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或者是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左后右
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糖尿病 上盛下虚,泻火补水
糖尿病是一种由内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其典型的症状就是多尿、多食、多饮、疲乏无力、形体消瘦、皮肤瘙痒、出汗异常、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皮肤感染、伤口难以愈合等。其中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较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大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
糖尿病患者多是脾虚湿重体质,体内环境黏稠不爽、血流不畅,会直接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痰湿就是因为体内积聚的湿气过多,以致变得黏稠,这也就是中医中常说的“湿聚成痰”,极易将经脉瘀堵,从而形成各种疾病及其并发症。
治则:上盛下虚,泻火补水
中医认为,五脏中肾主水,而肺为水之上源,脾胃又主受纳水谷。倘若体内火热炽盛、灼伤津液,便会导致气阴两虚,出现上盛下虚之证,因胃火旺而肾阴弱,形成所谓的“消渴”病。所以艾灸治疗糖尿病,可取外关穴清三焦之热,取内关穴泄心包之火,取合谷穴去肠中之渴,取足三里穴降胃中之实,取阳陵泉穴排胆内之郁;再配肾俞穴补肾中之水,取脾俞穴益脾中之气,取三阴交穴生阴中之津。
疗程
以上穴位按照先背部、后四肢的灸治顺序,每穴各灸20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温热为度。
流传千年的养生保健之法,让人受益无穷。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王东坡
作者从医40余年,将各种艾灸方法融会贯通,毫无保留分享给读者,难能可贵。
——医学博士、孟河医派传人 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