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地区火柴工业史料述考》一书的几点说明:
一、为什么要写该著?或写该著的目的是什么?
本人作为一名纸质品收藏(尤其是将火柴商标列为重点)爱好者,在几十年收藏火柴商标(俗称"火花")的过程中,逐渐对上海近代火柴工业史发生兴趣,本书前 后用了近10年时间而告成。该书是参照学术著作要求来撰写的,但又不同于纯理论的学术著作。其难度不仅是要搜寻大量的文献史料来阐述,更是需要收集大量藏 品来丰富考证,该著中单选用的上海地区早期火柴商标就达1000枚以上,还有不少当年那些老照片、证章、股票、月份牌、广告、仿单、杂件等等。所以,该著 有别于一般形式的学术著作,它将收藏纳入到做学问之中,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兼顾收藏鉴赏具有工具书的性质。两者通融,藏研并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 该书的一大特色。它避免了文字来文字去、严谨有余观赏不足单做学问的枯燥感觉,是真正意义上的将海派收藏与海派文化有机结合。
二、本书在学术上有何亮点?或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成果?
"火柴"作为"五洋"之一,在近代中国经济贸易史中举足轻重,也是研究近代工商经济的一个重要对象之一。民国时期的上海民族火柴工业,更是上海近代工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业门类。该著发现,上海较早有"洋火"输入记录,是发生在上海开埠后不久的1844年7月。是年沪上有华商直接从美国进港货船上进口"洋 火"举措(见本书P 10—12)。这与国内学术上一向以1935年7月民国政府经济委员会《火柴工业报告书》所称:"洋火"输入我国较早始于1856年,且多来自欧洲一说, 明显纠错充实了许多。这一学术成果,已载入中国轻工业行业史丛书《中国火柴工业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该书出版后,为建国后轻工史学界长期争鸣和 探讨的我国火柴厂及其商标诞生于何时、何地这一学术课题,划上了一个实事求事、比较圆满的句号。再有,本书对上海境内的浦东新区、徐汇、普陀、南 市、闸北、长宁、虹口、黄浦、杨浦、松江、闵行等各区的早期火柴业均作了一番普查调研,并将该区域历史上曾使用过的火柴商标进行了广泛收集,难度极大,故 该著称得上是一部简易的"上海火柴工业史图鉴"。上海火柴工业作为上海近代工业的一个重要门类,对其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梳理,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问 世,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就后者进一步开展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本书对弘扬民间收藏文化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盛世收藏兴。上海号称我国民间收藏的"半壁江山",综观当下,收藏界也乱象丛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一说到收藏,就是书画玉器高大上,甚至 将收藏变味成一种投资理财行为。殊不知,收藏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其较高境界就是研究的成果。收藏家应该将藏品背后沉淀的历史和文化演绎出来,作用于我 们的社会和大众,为资政育人服务。常言"百年无废纸"。纸质品收藏相对于古玩字画、金银珠宝,更加接地气、有人缘。不管何种纸质收藏品,均潜藏着珍贵史 料、文化情结,是研究历史文化、编修方志、著书立说的重要物证。上海是移民城市,兼容并蓄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他主张"人弃我取",将自己比喻为一个"拾荒者",自以为寓价值于无价值之中,他将旁人丢弃于地上的火柴盒当作"宝贝"捡起来,日积月 累,将收集到的火柴盒商标根据图案内容,组编成一部抗日题材的火花集,在抗战期间社会上巡展,影射日寇侵华"玩火必自焚",为此钱化佛也被后人称誉为"收 藏历史的人"。本书也是受钱化佛这种精神感召,利用书中近1000枚火花,将其华丽背后的人文历史跃然纸上。这其中,有许多过去没见的,不知道的,或被人 忘却和故意掩盖了的东西和故事。窃以为,它们应该被留存,被记忆,被传承。它们是历史,是学说,但更是文化;它们是"载体",但更是精神;它们是那个时期 的一个"物件",一张"纸片",但它值得你"保护",而不该"湮灭"。我由衷感谢收藏火花,是她点燃了我崇尚追求文化品味的"火花"。
“火柴”作为“五洋”之一,在近代中国经济贸易史中举足轻重,也是研究近代工商经济的一个重要对象之一。民国时期的上海民族火柴工业,更是上海近代工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业门类。本书作者用了近十年时间搜寻大量的文献史料,更收集了大量实物藏品来丰富考证,单选用的上海地区早期火柴商标就达一千枚以上,还有不少当年那些老照片、证章、股票、月份牌、广告、仿单、杂件等等。所以本书有别于一般形式的学术著作,它将收藏纳入到做学问之中,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兼顾收藏鉴赏具有工具书的性质。两者通融,藏研并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它避免了文字来文字去、严谨有余观赏不足单做学问的枯燥感觉,是真正意义上的将海派收藏与海派文化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