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随影而行:行走在银幕内外:增补版
0.00     定价 ¥ 3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
  • ISBN:
    9787108054661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收藏
编辑推荐
  曹雷老师以她独特的视野观察世界,丰富的配音表演生涯让她对银幕上的世界各地的风光景色已经烂熟于心,真正前往去看一看别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克勒”一词来自英语“colour”的音译,是个上海人都明白的切口。在今天,克勒门的组织者们倾向于把它解读成一种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对美和优雅的追求适应于现代都市的发展规律;它是一种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敢为天下先和海纳百川的现代文明胸怀。上海这座城市及海派文化的气质正与之契合。
  海派文化的核心是城市文明,中国的城市文化起源于上海。海派文化是作家茅盾笔下的《子夜》中散发出大都市的“光、热、能”,是“那南风吹来清香”的《夜来香》,是表达上海宽阔的城市胸怀,而不仅仅是小情小调。有租界、有移民,有吴越本土文化,如此交织出的对精致、优雅、时尚的追求,至今仍然令人惊艳。
  “克勒门文化沙龙”正是在这样的城市文化背景下诞生。这是海上文化艺术名家自发组织的沙龙雅集,参与者包括音乐家、作家、诗人、电影人、画家、戏剧家、摄影家、收藏家、配音演员、学者等来自文化各界的精英,以海派文化为核心,每月一次定期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进行主题聚会。不同领域的文化人、艺术家之间有契合、有澎湃、有交流、有共鸣,每期围绕一个话题,探讨交流海派文化,分享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形成有情趣有意义的艺术交流,以期从各个层面回望百年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陈钢先生说:“老克勒已经慢慢过去了,但是这种对生活品质、文化雅趣不断追求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诚为克勒门之宗旨。
展开
作者简介

  曹雷,上海人,祖籍浙江,1940年生于江西,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级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兼导演,为《非凡的爱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总统轶事》《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曲》《姐妹坡》《鹰冠庄园》等译制片中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等译制片的导演。还录制了《柴可夫斯基》《播种欢乐的人——园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以及《被埋葬了的财富——舒柏特的歌曲》等音乐广播故事,曾获广电部颁发的优秀女演员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做了大半辈子的译制片工作,看了、配了外国电影无数,在银幕上跟随影片中的人物走遍山南海北,但那毕竟不是亲身的经历,反而激起我的愿望,要去寻找“身临其境”的感受。于是,我有了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以后,第一件安排的事情,就是出去走走。电影,成了我的导游图。这样,就有了许多坐在家中从来得不到的感受,就有了上万张珍贵的帮助我记忆的照片,还有了这《克勒门文丛:随影而行·行走在银幕内外》里的十多万文字。请翻阅这本书的人,把这些文字权当我这个吃开口饭的人的闲聊,且听我边走边说。

展开
精彩书评
  ★人生是一次旅行。曹雷从影后特别喜欢随影而行,她会满世界地去寻找银幕里的踪迹和故事发生地的“原生态”。从1999年至今,曹雷与她的先生一起周游了四十几个国家,有些地方还多次“故地重游”。她特别喜欢土耳其、埃及与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在埃及尼罗河的船上,她会想起《尼罗河上的惨案》…每次旅行前,曹雷会好好做一番功课,了解当地的历史、环境、宗教、习俗、文化、民情,有了这些历史积淀和知识准备,旅行的收获就会增加许多,“看了世界,看了别人,再回过头看看自己,我们的生活可以怎么过,应该怎么过,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陈钢
展开
精彩书摘
  埃及的“名”牌
  我们去埃及之前,学了一些简单的埃及日常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多少钱”之类,还学了几个埃及字,主要是数字,“1”是“?”,“2”是“?”,“3”是“?”,“4”是“?”,便于到商店看懂价目表。
  其实,这种曲里拐弯的文字是阿拉伯字,并不是埃及独有的传统文字;埃及人现在说的话也是阿拉伯语。真正古埃及用的是象形文字,在公元前留下的神庙里的浮雕上、方尖碑的柱子上、陵墓里的壁画上,都可以看得到;而古埃及人说的话,因为当时的声音不像现在我的声音可以留下来,它们已经消亡了。
  两千年前,古埃及慢慢衰亡,它的最后一位法老,那位被莎士比亚写成戏剧,被西方人拍成电影,被我们译成《埃及艳后》的克丽奥佩屈拉,为了争得王位,用姿色去讨好罗马的恺撒,谁知恺撒来到埃及,让手下人一把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把70万卷古埃及的历史文献和30卷用希腊文写就的《埃及史》烧个精光。就此,埃及文化成了断层,没人再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无数个谜。恺撒,无论后人怎么把他描绘成罗马的英雄,在这件事情上,他可是对人类历史犯下了难以饶恕的大罪!
  在拿破仑来到埃及的时候,他手下有位军官在地下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种不同的文字,可谁也不明白上面记的是什么。石碑被带回法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其中有个叫尚波里庸的年轻人,毕其一生,研究出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写的是同一桩事情,其中一种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种是希腊文。再把它们对照起来,慢慢找出规律,终于破译了这段象形文字。由此,再一点点扩展开去,开始懂得那些古建筑的墙上、柱子上的古怪符号的意义。现在,二十几个拉丁字母已经能找到相应的象形文字的图案了。比方说,一条蛇代表“J”、一头狮子代表“L”,一只脚是“B”,一只手是“D”等等。
  不过,事情决没有这么简单。埃及有文字远在拉丁文字发明之前,决不可能按拉丁字的规律来运用。再说,找到的埃及象形文字有四千多种图形,有的象声、有的象形,十分复杂。尚波里庸锲而不舍地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他一生研究的是一种文字,但他拯救的却是一段极其重要的被淹没的人类历史。
  我们在那些法老留下的建筑中,看到最多的符号是一个长方形、四角圆圆的框框,像似一个竖起来的有底座的镜框。这个框框里常常有多少不等的象形字。埃及人告诉我们,用这个框框圈起来的就是法老的名字。
  埃及人把这种“名框”做在各种饰品和旅游纪念品上。我定制了一枚项链的挂坠,就是“名框”的样式,一面铸刻着古埃及著名的女法老哈恰帕索特名字的象形字,另一面却是我自己名字的象形字,当然,是按汉语拼音的字母套过去的。
  ……
展开
目录
追寻银幕里的踪迹
漫游尼罗河两岸
在乌克兰原野上
永远的情结——俄罗斯
茜茜公主生活过的地方——奥地利
曾经的罗马帝国——意大利
久仰!久仰!——法兰西
顽强的荷兰人
艾玛的祖国——捷克
彩绘的泰国普吉岛
美国生活点滴
有无数传奇故事的国度——摩洛哥
走出电影导游图
陌生而古老的地方——土耳其
世界杯前游南非
欧洲小城的风情
与音乐不期而遇
点滴杂感
与戏相伴
票价——剧院的门槛
基辅古城文化寻梦
16世纪王宫里的意外收获
巴黎歌剧院的魅力
在莫斯科看演出
在曼哈顿一饱眼福
巴厘岛的土台子戏
“象宫”里看大象演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