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指示修建十三陵水库
1954年初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十三陵地区视察时说:
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
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
水面,那就更美了。
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个指示。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
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的水库初步设计方案。
1月12日,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由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是贺翼张和张俊仕。同时决定,水库工程于1958年1月21日正式开工。
正如周恩来所说,十三陵是我国的著名古迹。
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十三陵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50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人认为,这里是世间胜境,是绝佳吉祥之地,因此被当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但是,十三陵地区是一个盆地,在过去,每遇夏季暴雨,山洪暴发,滔滔洪流直泄东山口,从东沙河一直泄入温榆河。两岸的村舍、农田经常被毁,群众总是遭受严重损失。往往洪水过后,这里又变成一望无际的卵石沙滩,无水缺水,一片枯干。
特别是经过了多年的荒废,这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采。重塑十三陵地区的美好面貌,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举措之一。
1957年,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
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积肥运动的决定》。
“决定”要求根据农田水利条件,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要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和现有经验,做好水利建设规划;要加强领导,党政负责同志亲自动手等。
“决定”发出后,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它就像一股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像动员令,激励着千军万马,奔赴农田水利建设的战场。
中共昌平区委认真讨论了中央的决定,并根据群众的呼声,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计划。一个只有20多万人口的昌平区敢于倡议修建这样大的工程,反映出当时首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高潮中敢想敢做的新风貌。
自从周恩来提出修建十三陵水库,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后,就开始了十三陵水库的设想和修建规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