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纣其人
商纣王在位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075年一前1046年,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商纣王是商帝乙的小儿子,名辛。原来帝乙是有一个大儿子的,名字叫做微子启,为人很仁厚,但是因为他母亲出身寒微,他不能即位,所以帝乙正后的儿子辛继承了王位。
据有的史书记载,帝辛博闻广见,思维敏捷、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才智足以对复杂的事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在他长大之后,力量超凡,是少见的大力士,能空手与野兽格斗,和牛比试力量,据说他能把九头正在奔跑的牛拉得个个倒退。
在帝辛即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有过一些作为。当时的政治也还清明,四海也还宾服。只是江淮间的夷人,还不时有入侵的情况发生。当时的东夷常常向商朝所在地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是个威胁。纣王的父亲帝乙曾和东夷大战一场,但没有取得胜利。
帝辛即位后铸造大量兵器,在第八年的时候,纣王决心御驾亲征,彻底制伏夷人。纣王身着戎装,在大臣的陪伴下,举行了告庙典礼,接着在大校场杀牲祭旗,鸣炮启驾。此时的纣王坐在四马拉的战车上,东征大军出淇水关,越过淇水,跨过滚滚北流的大河,在黎邑会合了诸侯发来的军队。纣王作了征东夷的誓师后,东征大军便直奔商邑(今河南商邱)而去。在商邑略事休息,第三天便向攸地(今安徽桐城县)开拔。到达攸地后,纣王接受了攸侯的参拜及军情的汇报。纣王的大军在攸侯军队的前导下随即开赴前线。东夷各部联合起来进行抵抗,但挡不住纣王的攻势。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大获全胜。后来纣王的军队在夷方国域大肆威势之后,即于次年正月,由前线返回攸地。再入商邑。在商邑举行了告庙后,纣王的大军便走上返国的道路。在返国途中,遇上风景好的地方’便流连几天;碰上好的围场,便狩猎一番。边走边玩,兴致勃勃。直到暮春天气,王师才回到都城。
这样的争斗,虽有掠夺性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原先进文明向江淮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帝辛也一直被公认为与夏桀齐肩的暴君。他能言善辩,而且很会文过饰非。当时的人们说他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都用到邪门歪道上去了;他口才过人,能把别人的正确意见用歪理驳回去,把自己的过错用动听的辞藻修饰成功绩。而且,他依仗着自己的聪明,非常自负,总是向群臣夸耀自己,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好话听不进,却乐于听谗谀之言,并且贪图享乐,荒淫无度。
也或许正因如此,他被称为“纣”王(由于在古代,纣与受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受)。上古之时,夏代的国君称为“后”,商代时候的国君称为“帝”,周代称“王”。所以,“纣王”的称呼绝对不是商代当时的称呼,更不是帝辛的名字,只是后人通俗的叫法。据古书上记载,只有那些缺少仁义的人才能被称为是纣;而在汉代蔡邕所写文章中也说缺乏正义和缺少善行的人通常被称为是纣。总之,纣是一个恶名,是后代人定的一个称呼,很可能是周人给他的谥号(即死后的封号)。后来,帝辛统治的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幻想元素,写成了《封神演义》,又称《封神榜》。
不过,有观点认为,很多对帝辛的负面评价存在历史上的递增性。先秦文献对他的指责并不是很多,甚至许多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明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不利的指责越来越多。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曾说过:“纣的不善,不像说得那样厉害。只不过是君子把天下的恶事都归到了他的身上。”这话虽有—定道理,但必须看到的是,在纣王统治时期,由于对东经营,跟着中原文化也逐渐发展到东南,促进了江淮地区文化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战俘的不断增加,从而也大大促进了殷王朝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水平。殷王朝的这种“中兴气象”,滋长了纣王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使他在人臣面前开始骄横起来,变得刚愎自用,甚至荒淫无道,而这些不好的统治行为再加上历代的传说,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