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籍的雏形
我们这里所说的书籍雏形,也可以称作初期书籍,主要指早期的文字记录,这些档案性质的材料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等。说它们是书籍的雏形主要是因为它们缺乏正规书籍的完整概念,却又是当时人们思想支配下对某种活动的真切记录,是有条理的文字显现。多多少少具备了书籍的某些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书籍的雏形或者初期书籍。
中国的初期书籍可能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就产生了,可惜能够保存下来、传之后世的就少之又少了c当我们描述中国初期书籍的时候大多以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为例,但是绝不意味着初期书籍就是这时候产生的。初期书籍确实产生在正规书籍之前,但是正规书籍产生以后仍然有初期书籍的沿用。
1.甲骨文书
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字是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出土的。
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农民在耕地、挖土时,常常发现大小不等的甲骨。当时农民迷信不懂,就说是龙骨,并且传言可以治病。时间久了,殷墟的甲骨被卖到北京了,正式成为中药。1899年,刘鹗到北京拜访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正赶上王懿荣抓药治病,其中有味药正是“龙骨”。刘鹗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认定那不是什么中药,而是文物。于是刘鹗开始收集、研究甲骨,从此甲骨便成了文物收藏家搜罗的对象。一百多年来,大概有十万片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从殷墟被发掘出来。
1976年,考古队在对陕西周原地区进行考察的时候,又发掘了一批西周早期的甲骨,大约—万五千片。其中也有带文字的,很有趣的是,这些文字比殷墟甲骨的文字小得多,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可见当时刻写甲骨的技术已经非常精湛纯熟了。商周时代的甲骨,只有少量记事性的文字,而单纯记事的甲骨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记录占卜的结果。
用龟甲和兽骨占卜并把得到的结果和是否应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种习俗。殷商时代,由于科学水平不高,所以占卜之风盛行。凡遇到国家的战争、狩猎、农事、灾害、祭祀等事,都要先占卜。
占卜的方法是在占卜前将龟甲的背面钻出圆形小坑,或者凿成菱形的浅槽,但是都不能钻透。把要问卜的事情先向神说明,然后用燃烧的木棒在小坑的中央或者浅槽的边缘炙烤。甲骨受热后就出现了形状各异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卜兆,也就是神灵的旨意。然后占卜者根据裂纹的模样来判断战争胜负、狩猎得失、农业丰歉等。占卜完毕后,要把占卜的时间、事项、结果、占卜者姓名及是否应验刻在甲骨上。这些用过的甲骨由专人在骨片中间钻孔,串联成册,有次序地保管起来。可见此时的甲骨已经有了记事内容,装订形式颇有些正规书籍的特征。
2.金文
在甲骨文盛行的商周时代,也有刻铸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流行。当然,这也不能算作正规书籍。但是这些记载,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乃至文字的多寡,都是甲骨文不能与之相比的。它的书籍特征更加明显了。
青铜是铜加少量锡制成的合金,铸造出来是青灰色的,因此被称为青铜。用青铜制造的器皿物什就是青铜器。刻在这上面的文字就叫“金文”“铭文”或者“钟鼎文”。
在商周时代,青铜器是非常高贵的器具,是贵族的专用品。它的品类很多,有礼器、乐器i兵器等。特别是礼器,也称“吉金”,这是贵族们无比珍视的。而礼器中的大鼎就更加高级,它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象征。失去了,就表明国家灭亡了。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如果一国灭亡,总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而战争中即将失败的国家就设法把重器埋藏起来,只要这些重器不丢,就意味着国家没有灭亡,即便首都沦陷了,仍然有复国的可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