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书·艺文志》始列“杂家”类著作于诸子“九流十家”之中,经历多次王朝更迭、学术思想研究的不断演进,先秦杂家思想的研究得到不断的推进。《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谈《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的“六家说”拓展为“九流十家”,罗列其著作并予杂家以清晰的界定,宋代和清代对于杂家部分著作的考证辨伪,近现代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方法,从思想史、学术史、社会史及其相结合的多种角度对先秦诸子和杂家著作的研究,都是学术研究方面历史性的进步。但历史也给杂家研究蒙上了层层迷雾,这主要是指儒家正统史学观念对历代学者的影响,使他们在研究中对杂家往往有先人之见或偏见。什么是先秦杂家?“杂家”的意义及内涵是什么?都有必要从历史的分析中进行探讨。历朝历代的文献中对于杂家的著作都有所收录,但不同的时期对于杂家著作的分类有很大的差别。著作的分类可以反映出著录者对于这类作品或这个学派作品界定的标准和依据。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先秦杂家著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归类有所不同。《汉书·艺文志》著录杂家著作二十种,四百零三篇,先秦时期的杂家著作有七种,孑L甲《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其余十四种为汉代著作,最著名的就是《淮南子》。《隋书·经籍志》著录杂家著作九十七部二千七百二十卷,先秦时期的杂家著作有三部:即《尉缭》五卷梁并录六卷,《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其他则包括汉代《论衡》《昌言》《淮南子》等,以及《抱朴子外篇》《金楼子》,类书《科录》《呈寿堂御览》,佛家《感应传》《众僧传》《高僧传》等。这样看来,子部杂家类其实包括了四种性质的著作。其一是先秦杂家类,其二是汉代诸子中的杂家著作,其三是类书之属,其四是佛、道之属。《旧唐书》和《新唐书》分别著录杂家著作七十一部凡九百九十二卷和六十四家七十五部凡一千一百三卷。新、旧《唐书》所著录的杂家著作从目录上来看大同小异,在数量上《新唐书》增加了《旧唐书》之后的一些新著作,两部唐书中对先秦和两汉的杂家著作的收录几乎一样,先秦杂家三部即《尉缭》《尸子》《吕氏春秋》,汉代比较著名的如《淮南子》《论衡》《抱朴子外篇》《昌言》《刘子》《金楼子》等《旧唐书》均有著录,《新唐书》中仅少了《昌言》和《金楼子》。先秦两汉比较著名的杂家著作一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没有多大改变。《宋史·艺文志》第四部将子书分为十七类,杂家著作列第八类,先秦和两汉杂家著作大部分因袭前代,只是将汉、隋、唐均认为应将先秦杂家的著作《尸子》列入儒家之中,《尉缭》五卷则列入兵书类之中。杂家类共计是一百六十八部凡一千五百二十三卷、篇。《明史·艺文志》第三部将子书分为十二类,杂家位列第二,所著录杂家著作皆为明代当时之作,明之前杂家著作未涉及。至于《元史》则根本未列《艺文志》为书的内容。因此,对于宋、元、明时期杂家书目的考察,我们可以借用学术l生更强的《通志》《文献通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等书作为参照。宋郑樵的《通志》中先秦两汉的杂家著作有《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抱朴子外篇》《金楼子》等。杂家类著录中类书性质的书大幅增加,如《博览》(十三卷)、《杂书钞》(四十四卷)、《子钞》(三十卷)、《子林》(三十卷)等等。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之《经籍考·子·杂家》中,首先考证了自汉到宋四朝史书艺文志中关于杂家书目数量的增减变化,但在其后的考证中,对于先秦杂家仅考证了《范子计然》十五卷、《吕氏春秋》二十卷两部,汉代的则比较多,诸如《淮南子》《子华子》《论衡》《昌言》《抱朴子外篇》《刘子》《金楼子》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