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乐师》里有这样一句话:“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学校,而“国子”主要指贵族子弟。
用“国学”一词来指代中国传统的学问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现的。鸦片战争后,西洋学术开始进入中国,从此就有国学、西学的名称相对而存在。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所谓“中学”即为“国学”。1902年,由于担心中国学术的衰亡,梁启超将“国学”与“新学”、“外学”对比,使“国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并逐渐传播开来。之后,虽有“国故”和“国粹”等称谓和讨论,但到了19世纪20年代后,仍普遍采用“国学”一词来概括中国传统的学术或学问,并一直延续至今。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