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阅读中华国粹》:
第三节春秋战国玺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小国林立,外交活动频繁,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土地私有制导致宗法制度和宗族关系的崩溃,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一种代表权力、昭示信用的印信出现。
因此,印章在商周徽识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权力、昭信的功能。由于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制作出很多玺印。这些玺印大多和战国铜器上的铭文结合,其中也许有春秋时代的,很难分辨。在战国时,除秦国用的籀文外,其他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好多玺印中的文字难以解读。但从这些玺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中,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性,反映了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的生动局面。
战国时代五光十色的玺印,真是美不胜收。下面粗略地归纳一下其特征:(一)印形:方形、长方形、圆形、矩形、不规则形、三角形等。
(二)边框:有“口”字形、“日”字格、“田”字格、圆框加方框、方框加圆框、“亚”字形等等。
(三)印文: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文。
(四)印文布局:字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挪让、有呼应,配合极为自然;有的图文结合,有的富有装饰。
(五)图画印:依印写形,线条简练,神态栩栩,图案流动,惟妙惟肖。
这些玺印,在艺术上表现出争奇斗艳的手法和风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朴素的审美观。
第四节秦印秦印即秦统一中国后的官私玺印。“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在政治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战国时,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因此要统一政令就极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简洁、易认;制定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笔划是圆转的。它第一次把汉字在结构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制造玺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种专门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圆适方。秦以前无统一印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唐·宋佑《通典》),比较自由。当时官印除印面上刻有官职外,印体上没有级别高低的标志。秦灭六国后,印章作为权力象征的作用突出了,对玺印的名称也作了规定,天子用的叫“玺”,其材用玉;臣民用的叫“印”,用铜材。从此开始以印式、印材、称谓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这种玺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轨道上进行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秦始皇在位时间不长(公元前221—前207年),所以这时的印章艺术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战围玺印与汉印之间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
展开